示资福谕老

幽居百无营,孤坐若假寐。

根尘两相接,逆流就一意。

意念纷无端,中止不及地。

寂然了无觉,乃造真实际。

百川入沧溟,众水皆一味。

止为潭渊深,动作涛澜起。

动止初何心,乃遇适然耳。

吾心未尝劳,万物将自理。

形式: 古风

翻译

我独自居住,无所事事,仿佛在半梦半醒之间。
身心与外界相连,逆向而行,只专注于内心。
思绪纷繁无定,无法停歇,直到心灵深处。
静寂之中,毫无察觉,却触及了真实的本质。
众多河流汇入大海,水流虽各异,但目标一致。
静止如深潭,行动则激起波澜。
动静本无心,只是自然随和罢了。
我的心从未疲惫,万物自会有序运转。

注释

幽居:孤独居住。
百无营:无所事事。
孤坐:独自坐着。
假寐:似睡非睡。
根尘:身心。
逆流:逆向而行。
一意:专注。
中止:停止。
止:静止。
寂然:寂静。
真实际:真实本质。
沧溟:大海。
众水:众多河流。
潭渊:深潭。
动作:行动。
涛澜:波澜。
何心:无心。
适然:自然和谐。
未尝劳:从未疲惫。
自理:自我管理。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示资福谕老》,诗人以个人的静思冥想为主题,表达了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和对自然法则的理解。首句“幽居百无营”描绘了诗人隐居独处的生活状态,无欲无求。接着,“孤坐若假寐”写出了他独自静坐的专注,仿佛在梦境之中。

“根尘两相接,逆流就一意”揭示了诗人试图超越世俗杂念,回归本源的决心。他认识到念头纷繁复杂,但通过内心的平静与专注,可以达到“寂然了无觉”的境地,即领悟到真实的存在。

“百川入沧溟,众水皆一味”运用自然景象比喻,说明所有事物最终都会归于统一,如同百川汇入大海。诗人进一步阐述,无论是止息如潭渊,还是行动如波涛,都是自然而然的过程,无需刻意为之。

最后两句“吾心未尝劳,万物将自理”,表达了诗人对于内心宁静与万物运行规律的深刻理解,认为只要保持心境平和,万物自会按照其规律发展。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辙禅宗思想的哲学韵味。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立冬闻雷

阳淫不收敛,半岁苦常燠。

禾黍饲蝗螟,粳稻委平陆。

民饥强扶耒,秋晚麦当宿。

闵然候一雨,霜落水泉缩。

荟蔚山朝隮,滂沱雨翻渎。

经旬势益暴,方冬岁愈蹙。

半夜发春雷,中天转车毂。

老夫睡不寐,稚子起惊哭。

平明视中庭,松菊半摧秃。

潜发枯草萌,乱起蛰虫伏。

薪槱不出市,晨炊午未熟。

首种不入土,春饷难满腹。

书生信古语,洪范有遗牍。

时无中垒君,此意谁当告。

形式: 古风 押[屋]韵

记岁首乡俗寄子瞻二首(其二)蚕市

枯桑舒牙叶渐青,新蚕可浴日晴明。

前年器用随手败,今冬衣着及春营。

倾囷计口卖馀粟,买箔还家待种生。

不惟箱篚供妇女,亦有锄镈资男耕。

空巷无人斗容冶,六亲相见争邀迎。

酒肴劝属坊市满,鼓笛繁乱倡优狞。

蚕丛在时已如此,古人虽没谁敢更。

异方不见古风俗,但向陌上闻吹笙。

形式: 排律 押[庚]韵

记病

我病在脾胃,一病四十年。

微伤辄暴下,倾注如流泉。

去年医告我,此病犹可痊。

试取姜豆附,三物相和丸。

服之不旬浃,病去如医言。

医言药有毒,病已当速捐。

我意药有功,服久功则全。

侵寻作风痹,两足几蹒跚。

徐悟药过量,医初固云然。

旧病则已除,奈此新病缠。

医言无甚忧,前药姑舍旃。

药毒久自消,真气从此完。

鄙夫不信医,私智每自贤。

咄哉已往咎,终身此韦弦。

形式: 古风

龙川道士

昔我迁龙川,不见平生人。

倾囊买破屋,风雨庇病身。

颀然一道士,野鹤堕鸡群。

飞鸣闾巷中,稍与季子亲。

刺口问生事,褰裳观运斤。

俯仰忽三年,愈久意愈真。

送我出重岭,长揖清江滨。

方营玉皇宫,栋宇期一新。

成功十年后,脱身走中原。

见公心自足,徒步非我勤。

我归客箕颍,昼日长掩关。

仆夫忽告我,门有万里宾。

问其所从来,笑指南天云。

心知故人到,惊喜不食言。

我老益不堪,惟有二顷田。

年年种麦禾,仅能免饥寒。

君来亦何为,助我耕且耘。

嗟古或有是,今世非所闻。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