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民俗濒蛮诏,边城异土宜。
竹筒连水脉,板屋怯风吹。
药叟鸦随噪,樵童虎不窥。
爱山来九折,人笑此翁痴。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边远地区的生活图景。"民俗濒蛮诏,边城异土宜"两句表明这是一个与内地文化差异较大的地方,生活习惯也各有不同。这里的居民可能是少数民族,生活方式与汉族地区有所区别。
接下来的"竹筒连水脉,板屋怯风吹"则具体描绘了当地的居住条件。竹筒可能被用来引水,解决饮水问题,而板屋则给人一种简陋、不稳固的感觉,似乎随时都可能被风吹倒,这反映出边远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
"药叟鸦随噪,樵童虎不窥"这两句诗可能在描写当地居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药叟鸦随噪,或许是在说老医生和乌鸦相伴,这可能反映出一种原始、野性的生活状态;而樵童虎不窥,则可能是在强调这里的人们与猛兽共存,表现了一种勇敢和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处的景象。
最后"爱山来九折,人笑此翁痴"则透露出诗人的情感。诗人对这片山野有着浓厚的情感,即便是山路曲折也依然喜爱,这种喜爱在别人看来可能是愚蠢的,但诗人自己却乐在其中。
整首诗通过对边远地区生活环境、居民习俗和自然景观的描写,展现了一个与世隔绝而又充满野性魅力的世界。
不详
少负才名,既登第,任大学博士,出主石室,就学者如云。蜀学之盛,古今鲜俪。后卒成都,时作山水小笔,风调远俗。卒年七十外
指点西来海上峰,此间魑魅我能逢。
果何所补身先老,岂不怀归意已浓。
骐骥群中怜短褐,龙蛇窟里倚长松。
一堂四相经行处,洒扫云烟觅旧踪。
吠亩三番聘,林泉一客逋。
君方借唇吻,我自惜头颅。
日月松偕老,江湖橘可奴。
昭文虽未鼓,洗耳即良图。
七岁投閒日,浑如未第初。
牛衣困褴缕,鹤饭愧粗疏。
圣有杯中露,朝无别后书。
温寻皆旧学,风雨岁时馀。
儋史之孙病耳翁,人佯谓我与真同。
蚊飞鬓外年时事,鹊噪愁边晚更空。
老去鹿皮终可隐,听如龙鼻反能聪。
昭文不鼓非无意,勉为慈亲奏凯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