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二十日,恭闻太皇太后升遐,以轼罪人,不许成服,欲哭则不敢,欲泣则不可,故作挽词二章(其二)

未报山陵国士知,绕林松柏已猗猗。

一声恸哭犹无所,万死酬恩更有时。

梦里天衢隘云仗,人间雨泪变彤帷。

《关雎》、《卷耳》平生事,白首累臣正坐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还未报答山陵国士的知遇之恩,环绕林间的松柏已苍翠繁茂。
即使悲痛欲绝,也无法抒发内心的哀痛,但为报答大恩,我随时准备承受任何牺牲。
在梦中,通往天庭的道路被云彩遮蔽,仿佛皇上的仪仗;人间的泪水化作红色的帷幕。
一生的追求,如同《关雎》和《卷耳》中的情感,直到白头,我依然是忠诚的臣子,只因诗歌见证了我的事迹。

注释

山陵国士:指有德行的显贵之人,如山陵般的崇高地位。
猗猗: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
万死酬恩:指付出极大的代价来报答恩情。
梦里天衢:梦境中的天路,象征着对理想或皇上的向往。

鉴赏

此诗为北宋时期文学家苏轼所作,其深蕴之情感与精湛的笔法,展现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无限缅怀以及对先祖恩泽的深切思念。

"未报山陵国士知,绕林松柏已猗猗。" 此两句通过山陵与国士的未能回报,以及林间松柏之成长,描绘了一种时光荏苒、人事变迁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逝去岁月的感慨。

"一声恸哭犹无所,万死酬恩更有时。" 这两句则透露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哀伤与不舍,以及愿意用生命来偿还先祖之恩的决心,情感之强烈,令人动容。

"梦里天衢隘云仗,人间雨泪变彤帷。" 这两句诗则是通过梦境中的天街与现实生活中雨水所织成的红色幕布,来象征着诗人对逝去时光的追忆和哀痛之情。

"《关雎》、《卷耳》平生事,白首累臣正坐诗。" 这两句则是诗人通过古代乐曲《关雎》与《卷耳》的提及,以及自己白发苍苍、作为臣子多次失败的自况,来表达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现实中的无力感。

整首挽词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精巧的构思,展现了诗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哀思与追忆,同时也展示了北宋时期文学的高超艺术造诣。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御史台榆、槐、竹、柏四首(其一)榆

我行汴堤上,厌见榆阴绿。

千株不盈亩,斩伐同一束。

及居幽囚中,亦复见此木。

蠹皮溜秋雨,病叶埋墙曲。

谁言霜雪苦,生意殊未足。

坐待春风至,飞英覆空屋。

形式: 古风

御史台榆、槐、竹、柏四首(其二)槐

忆我初来时,草木向衰歇。

高槐虽惊秋,晚蝉犹抱叶。

淹留未云几,离离见疏荚。

栖鸦寒不去,哀叫饥啄雪。

破巢带空枝,疏影挂残月。

岂无两翅羽,伴我此愁绝。

形式: 古风

御史台榆、槐、竹、柏四首(其三)竹

今日南风来,吹乱庭前竹。

低昂中音会,甲刃纷相触。

萧然风雪意,可折不可辱。

风霁竹已回,猗猗散青玉。

故山今何有,秋雨荒篱菊。

此君知健否,归扫南轩绿。

形式: 古风

御史台榆、槐、竹、柏四首(其四)柏

故园多珍木,翠柏如蒲苇。

幽囚无与乐,百日看不已。

时来拾流胶,未忍践落子。

当年谁所种,少长与我齿。

仰视苍苍干,所阅固多矣。

应见李将军,胆落温御史。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