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中杂咏(其六)茶灶

南山茶事动,灶起岩根傍。

水煮石发气,薪然杉脂香。

青琼蒸后凝,绿髓炊来光。

如何重辛苦,一一输膏粱。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南山的茶季开始热闹起来,灶火在岩石边升起。
热水煮沸石头,蒸汽带着杉木油脂的香气升腾。
青翠如玉的茶叶蒸煮后凝结成精华,绿色的汁液在炊烟中闪烁着光芒。
为何要如此辛勤劳作,却将这些珍贵的成果都奉献给了富贵人家。

注释

南山:指代南方的山。
茶事:指采茶、制茶等活动。
灶起:炉火升起。
岩根:岩石的根部。
水煮石:用水煮石头。
杉脂:杉树树脂。
青琼:形容青翠如玉的茶叶。
绿髓:绿色的茶汁。
重辛苦:辛勤劳苦。
输膏粱:供给富贵人家。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制茶的生动画面。诗人通过对南山之下的茶事和煮茶过程的细腻描述,展现了茶的独特香气和制作中的辛勤劳作。

“南山茶事动,灶起岩根傍”两句,写出了南山脚下茶叶的生长与灶火在岩石旁边燃烧的情景。这里的“动”字含蓄地表达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气息,也预示着新茶即将到来的喜悦。

接下来的“水煮石发气,薪然杉脂香”两句,则具体描绘了茶叶在热气中释放香气的情景。“水煮石”指的是用水煮沸后,使得石头发出高温,以此来炒焙茶叶。这种方法能够使茶叶中的水分迅速蒸发,带出茶叶的天然香味。这里的“薪然”形容了燃烧的柴火声响,而“杉脂香”则是指杉木制成的燃料在高温下散发出的一种清新的松香。

“青琼蒸后凝,绿髓炊来光”两句,描写了茶叶经过蒸煮之后,变得更加鲜绿且有光泽。“青琼”形容茶叶的鲜绿色彩,“蒸后凝”则是说经过蒸煮,茶叶中的水分被蒸发掉,使得茶叶更加紧实。这里的“绿髓炊来光”则是指茶叶在高温作用下,不仅外表变得更加鲜亮,而且内部也变得更加饱满有光泽。

最后,“如何重辛苦,一一输膏粱”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制茶过程中所付出的辛勤劳动的感慨。“如何重”字面上是询问,但实则是在强调那份辛劳之重。这里的“一一”意味着每一个步骤都不能马虎,“输膏粱”则形容了茶叶经过层层筛选和精制,最终成为珍贵如同膏粱(古代珍贵物品)的佳茗。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茶的深刻理解和热爱,也展现了唐代人民对生活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欣赏。

收录诗词(427)

皮日休(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逸少,生于公元834至839年间,卒于公元902年以后。曾居住在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晚唐文学家、散文家,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今湖北天门人(《北梦琐言》),汉族。在唐时历任苏州军事判官(《吴越备史》)、著作佐郎、太常博士、毗陵副使。后参加黄巢起义,或言“陷巢贼中”(《唐才子传》),任翰林学士,起义失败后不知所踪。诗文兼有奇朴二态,且多为同情民间疾苦之作。《新唐书·艺文志》录有《集》、《皮子》、《皮氏鹿门家钞》多部

  • 字:袭美
  • 生卒年:867

相关古诗词

茶中杂咏(其九)茶瓯

邢客与越人,皆能造兹器。

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

枣花势旋眼,蘋沫香沾齿。

松下时一看,支公亦如此。

形式: 古风

茶中杂咏(其五)茶舍

阳崖枕白屋,几口嬉嬉活。

棚上汲红泉,焙前蒸紫蕨。

乃翁研茗后,中妇拍茶歇。

相向掩柴扉,清香满山月。

形式: 古风

茶中杂咏(其三)茶笋

袖然三五寸,生必依岩洞。

寒恐结红铅,暖疑销紫汞。

圆如玉轴光,脆似琼英冻。

每为遇之疏,南山挂幽梦。

形式: 古风 押[送]韵

茶中杂咏(其七)茶焙

凿彼碧岩下,恰应深二尺。

泥易带云根,烧难碍石脉。

初能燥金饼,渐见乾琼液。

九里共杉林,相望在山侧。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