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文天祥的作品,名为《端午》。诗中以端午节为背景,通过对历史人物田文和屈原生死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英雄品格的赞美和对生命易逝的感慨。
首句“五月五日午,薰风自南至”描绘了端午节当天的气候,薰风即是习习的微风,这里用来营造出一个清新而又略带暑热的节令氛围。
接下来的“试为问大钧,举杯三酹地”则是在祭拜古人之时的场景描写。大钧可能指的是古代的某位英雄或贤者,诗人在这里以举杯三次浇在地上表示对往人的崇敬。
“田文当日生,屈原当日死”一句紧扣端午节,提及历史上的两个人物:田文和屈原。田文出生于这一天,而屈原则是在这个节气中自沉汨罗江的。这两位人物分别象征着光荣与悲剧。
“生为薛城君,死作汨罗鬼”进一步强化了对这两个人物的形象塑造。田文在世时享有尊贵的地位,而屈原则因其悲壮之死而被后人敬奉如神明。
“高堂狐兔游,雍门发悲涕”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和对英雄不朽的赞美。高堂指的是豪门贵族之家,而狐兔游走其间则隐喻着时光易逝,英雄难留。雍门发悲涕,则是诗人在古人的庙宇前流下哀悼之泪。
“人命草头露,荣华风过耳”又深化了生命无常的主题。这里的人命比喻为草头露水,轻薄而易逝;荣华则如同风中飘散,不可久留。
“唯有烈士心,不随水俱逝”表明只有那些坚贞不屈、英勇无畏的英雄之心,是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消亡的。这一句极好地体现了诗人对英雄品格的崇尚。
“至今荆楚人,江上年年祭”则指出直到今天,人们还在纪念那些古代的英雄。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祭祀活动,以缅怀这些历史人物。
“不知生者荣,但知死者贵”是对前述田文与屈原命运的一种哲学反思。诗人这里表达的是,对于那些已经逝去的人物,我们往往更能理解他们的伟大和价值,而对于活着的人,可能难以真正认识到他们的荣耀。
“勿谓死可憎,勿谓生可喜”则是对生命态度的一种超然。诗人在这里劝诫人们不要过分悲戚于死亡,也不必过度欢庆于生,这种平和的心态才是面对人生的正确姿态。
“万物皆有尽,不灭唯天理”表达了一种宇宙观念,即世间万物都有尽头,只有天地之道是不变的。这句话深化了诗中的生命哲学,指向了更为宏大的存在秩序。
“百年如一日,一日或千岁”则是对时间流逝的一种感慨。这里强调的是时间的相对性,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人的人生不过是一瞬,而在个体的感受中,一天又可能蕴含了千年的沉淀。
最后,“秋风汾水辞,春暮兰亭记”是诗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回忆和缅怀。秋风与汾水联系在一起,描绘出一种凄清而寂寥的景象,而春暮兰亭则是一种温馨而又不舍的场景。
“莫作留连悲,高歌舞槐翠”是诗人对生活态度的一种提倡。面对生命中的起伏和历史的变迁,不应沉溺于过往之中,而应该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去拥抱未来,用高声歌唱和舞蹈来表达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纪念,展现了诗人对于英雄品格、生命价值以及时间流逝的深刻感悟。同时,它也传递了一种超越悲喜、平视生死的哲学思考和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