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王守仁在山中采薪时的所见所感,展现了他对自然与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
首句“倚担青岩际”,诗人站在青色的岩石边缘,暗示了他身处自然之中的宁静与和谐。接着,“历斧崖下石”则描绘了他沿着陡峭的岩石边缘行走的情景,体现了劳动的艰辛与挑战。
“持斧起环顾,长松百馀尺”描述了诗人手持斧头,环顾四周,发现了一棵高达百尺的长松树。这棵大树象征着自然界的伟力与生命力,同时也引发了诗人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思考。
“徘徊不忍挥,俯略涧边棘”表现了诗人面对这棵大树时内心的犹豫与矛盾。他不忍心砍伐这棵充满生机的大树,但又不得不面对生活所需。这种情感的复杂性,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个体在生存压力下的挣扎。
“同行笑吾馁,尔斧安用历?”是诗人的同伴嘲笑他过于软弱,不理解使用斧头的必要性。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对话,更是对社会价值观和人性深度的探讨。
“快意岂不能,物材各有适”表明了诗人认为,虽然快速满足欲望是可能的,但每样事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用途,不应轻易否定或忽视。这体现了他对万物平等、各司其职的哲学思想。
“可以相天子,众稚讵足识”最后两句,诗人以大树比喻自己,表达了即使在平凡的生活中,也能像大树一样为社会做出贡献,不必因外界的轻视而自惭形秽。这不仅是对个人价值的肯定,也是对社会公正和尊重多样性的呼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王守仁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独到见解,充满了哲理性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