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竹

寒甚南轩竹半黄,晚抽旱笋杂榛荒。

不嫌毒手千竿尽,稍放清风八月凉。

短彗只堪除粪壤,新萌会看伏牛羊。

扶持造化须人力,早听人言布麦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寒冷的程度比南窗边的竹子还要厉害,它们已经半黄,傍晚时分,旱笋在杂草丛中冒出。
即使竹子长势凶猛,我也不会嫌弃,只愿让它们带来八月的清凉风。
短小的彗星状竹枝只能用来清除田间的污秽,新生的竹叶将见证牛羊的繁衍生息。
要帮助大自然的成长,离不开人的力量,早点听取别人的建议,如同布满麦糠的土地一样滋养万物。

注释

寒甚:非常寒冷。
南轩:南窗。
竹半黄:竹子已半黄。
晚抽:傍晚抽出。
旱笋:旱季生长的竹笋。
杂榛荒:杂草丛生之地。
不嫌:不介意。
毒手:比喻快速生长。
千竿尽:竹子众多。
清风八月凉:八月的凉爽之风。
短彗:短小的彗星状。
除粪壤:清除土壤杂质。
新萌:新生的嫩芽。
伏牛羊:比喻竹子茂盛吸引牛羊。
扶持:帮助。
造化:大自然。
人力:人的力量。
人言:他人的意见。
布麦糠:比喻丰富的养分。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洗竹》,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秋日竹林的画面。首句“寒甚南轩竹半黄”,写出了南窗下竹子在深秋时节的凋零景象,透露出一股萧瑟之感。接着,“晚抽旱笋杂榛荒”描绘了竹林中晚季仍有旱笋冒出,与杂草榛树共处荒凉之地,展现出坚韧的生命力。

“不嫌毒手千竿尽,稍放清风八月凉”两句,诗人寓言竹子虽遭摧残,但仍无畏地生长,期待着秋天的到来能带来一丝清凉。这里的“毒手”暗指可能的破坏或困难,而“清风八月凉”则象征着希望和新生。

“短彗只堪除粪壤,新萌会看伏牛羊”进一步表达了对竹子的赞美,比喻其坚韧如短彗,即使被用于清除田间的粪土,也能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同时,竹笋的新芽预示着丰收的季节和牛羊的滋养。

最后两句“扶持造化须人力,早听人言布麦糠”揭示了诗人的哲理,认为自然界的繁荣离不开人的努力和智慧,要像对待竹子一样,适时地给予帮助和引导,才能实现丰收和进步。

整体来看,苏辙通过洗竹这一日常景象,寓言人生哲理,展现了他对自然与人力关系的独特见解。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省事

早岁读书无甚解,晚年省事有奇功。

自许平生初不错,人言毕竟两皆空。

空中有实何人见,实际心知与佛同。

烦恼消除病亦去,闭门便了此生中。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秋后即事

苦热真疑不复凉,火流渐见迫西方。

清风一夜吹茅屋,竹簟今朝避石床。

露湿中庭菊含蕊,水浮西浦稻生芒。

秋成得饱家家事,莫笑农夫喜欲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秋社分题

天公闵贫病,雨止得丰穰。

南亩场功作,东家社酒香。

分均思孺子,归遗笑东方。

肯劝拾遗住,休嫌父老狂。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秋雨

禾田已熟畏愁霖,积潦欲乾泥尚深。

一雨一凉秋向晚,似安似病老相侵。

人间有尽皆归物,世外无生赖有心。

要觅尘埃不到处,一灯相照夜愔愔。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