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筝歌送外甥萧正归京

汝不闻秦筝声最苦,五色缠弦十三柱。

怨调慢声如欲语,一曲未终日移午。

红亭水木不知暑,忽弹黄钟和白纻。

清风飒来云不去,闻之酒醒泪如雨。

汝归秦兮弹秦声,秦声悲兮聊送汝。

形式: 古风

翻译

你可曾听说秦筝音色最为凄苦,五彩丝线缠绕着十三根琴柱。
哀怨的曲调与舒缓的旋律仿佛欲言又语,一曲尚未终了已至午后。
红亭周围水木葱郁浑然不觉炎暑,忽然奏起黄钟调和白纻歌。
清风疾来云彩却不愿离去,听此情景我酒意全消泪水如雨滴落。
你归返秦地就去弹奏那秦地之音吧,秦音虽悲凉,却也足以为你送行。

注释

汝:你。
不闻:不曾听说。
秦筝:古代一种弦乐器,源于秦地。
声:音色。
最苦:最为凄苦。
五色:五种颜色。
缠弦:缠绕琴弦。
十三柱:秦筝有十三根弦柱,代表音阶。
怨调:哀怨的曲调。
慢声:舒缓的旋律。
如欲语:仿佛想要说话一般。
一曲:一首曲子。
未终:尚未结束。
日移午:时间已到正午。
红亭:红色的亭子。
水木:水边的树木。
不知暑:感觉不到暑热。
忽弹:忽然弹奏。
黄钟:古代乐律名,代表十二律之一,音调庄重。
和:配合。
白纻:古代吴越地区的舞曲名,以白纻为舞衣,曲调轻快。
清风飒来:清风吹来猛烈。
云不去:云彩停留不动。
闻之:听到这样的音乐。
酒醒:酒意消除。
泪如雨:眼泪如雨般落下。
汝归秦兮:你归返秦地啊。
弹秦声:弹奏秦地的音乐。
秦声悲兮:秦地的音乐是悲伤的。
聊送汝:姑且用来为你送行。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岑参的作品,名为《秦筝歌送外甥萧正归京》。全诗通过对秦筝声音的描绘和对音乐情感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离别之苦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汝不闻秦筝声最苦,五色缠弦十三柱。”这两句是全诗的开篇,它直接点出了秦筝的声音之悲凉,以及其精致复杂的结构。这里,“五色缠弦”形象地描绘了秦筝的装饰和外观,而“十三柱”则强调了它的构造之精细。

接着,“怨调慢声如欲语,一曲未终日移午。”诗人通过音乐的节奏来传达自己的情感,表明即使是最缓慢的旋律,也无法持久,因为时间在不断流逝。

“红亭水木不知暑,忽弹黄钟和白纻。”这两句描绘了一个凉爽的环境,其中“红亭”可能指的是一种避暑之地,而“水木”则营造出一种清凉的氛围。然而,即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当音乐响起,也能唤醒人们对炎热的感受。

“清风飒来云不去,闻之酒醒泪如雨。”这里,“清风飒来”和“云不去”共同描绘了一种静谧而悠长的情景,而当诗人听到了秦筝的声音,即便是饮酒也无法忘却愁绪,泪如溪流。

最后,“汝归秦兮弹秦声,秦声悲兮聊送汝。”诗人用“秦声”来送别,这里的“秦声”不仅是音乐,更承载着对离别的深情和对亲人的思念。通过这样的表达,诗人传递出一种无言的悲凉。

总体来说,全诗以其独特的情感色彩和细腻的意象构建了一个关于音乐、自然、离别和思念的艺术世界,是岑参深情款款地送别之作。

收录诗词(395)

岑参(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边塞诗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 籍贯:南阳
  • 生卒年:约715-770年

相关古诗词

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

琵琶长笛曲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

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归叵罗。

三更醉后军中寝,无奈秦山归梦何。

形式: 古风 押[歌]韵

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

酒泉太守能剑舞,高堂置酒夜击鼓。

胡笳一曲断人肠,座上相看泪如雨。

形式: 古风 押[麌]韵

陪狄员外早秋登府西楼因呈院中诸公

常爱张仪楼,西山正相当。

千峰带积雪,百里临城墙。

烟氛扫晴空,草树映朝光。

车马隘百井,里闬盘二江。

亚相自登坛,时危安此方。

威声振蛮貊,惠化钟华阳。

旌节罗广庭,戈铤凛秋霜。

阶下貔虎士,幕中鹓鹭行。

今我忽登临,顾恩不望乡。

知己犹未报,鬓毛飒已苍。

时命难自知,功业岂暂忘。

蝉鸣秋城夕,鸟去江天长。

兵马休战争,风尘尚苍茫。

谁当共携手,赖有冬官郎。

形式: 古风

陪封大夫宴瀚海亭纳凉

细管杂青丝,千杯倒接䍦。

军中乘兴出,海上纳凉时。

日没鸟飞急,山高云过迟。

吾从大夫后,归路拥旌旗。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