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乘兴忽相招,僧房暮与朝。
雪融双树湿,沙闇一灯烧。
竹外山低塔,藤间院隔桥。
归家如欲懒,俗虑向来销。
此诗描绘了一场春雪初融后的景象,诗人随兴而至,与僧侣相聚于慈恩寺之中。诗中的意境清新雅致,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超脱尘世、心境澄明的一面。
“乘兴忽相招,僧房暮与朝。”表达了诗人随着兴趣而至,与寺中的僧侣在清晨和傍晚的悠闲时光中共度时光。这里的“乘兴”体现了一种自然无拘束的情怀。
“雪融双树湿,沙闇一灯烧。”则是对外在景物的描绘,春雪融化后,两棵树木沾湿了水气;寺院中的僧人点燃了一盏油灯,照亮了夜晚的宁静。这两句通过细节勾勒出一个安详宁静的场景。
“竹外山低塔,藤间院隔桥。”诗人进一步描绘了寺院周围的自然环境和建筑布局。竹林之外是缓缓起伏的山峦,塔隐现于其间;而藤蔓缠绕在庭院之间,似乎隔绝了桥梁,使得整个空间显得更加封闭与世隔绝。
“归家如欲懒,俗虑向来销。”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尘世的态度。回到家中,却感觉到一种想要放慢生活步调的情绪;而对于那些平日所忧虑的事务,现在则似乎都随风消散无影无踪。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与寺院生活的细腻描写,表现了诗人追求内心宁静、超然物外的心境。
不详
唐代边塞诗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有客至铃下,自言身姓梅。
仙人掌里使,黄帝鼎边来。
竹影拂棋局,荷香随酒杯。
池前堪醉卧,待月未须回。
公府日无事,吾徒只是闲。
草根侵柱础,苔色上门关。
饮砚时见鸟,卷帘晴对山。
新诗吟未足,昨夜梦东还。
高阁逼诸天,登临近日边。
晴开万井树,愁看五陵烟。
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
蚤知清净理,常愿奉金仙。
胡地三月半,梨花今始开。
因从老僧饭,更上夫人台。
清唱云不去,弹弦风飒来。
应须一倒载,还似山公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