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石溪示学者

小溪在城下,形胜堪赏爱。

尤宜春水满,水石更殊怪。

长山势回合,井邑相萦带。

石林绕舜祠,西南正相对。

阶庭无争讼,郊境罢守卫。

时时溪上来,劝引辞学辈。

今谁不务武,儒雅道将废。

岂忘二三子,旦夕相勉励。

形式: 古风

翻译

小溪环绕城下流,美景赏心又悦目。
春水涨满时更佳,水石奇景真非凡。
长山环抱势壮阔,村落如带紧相连。
石林围绕舜王庙,西南相对立壮观。
庭前无争吵安宁,边疆无需守卫兵。
时常溪边邀友来,共劝学子勤学问。
而今世人多尚武,儒雅之道恐将弃。
怎能忘却诸君子,朝夕互勉志不移。

注释

小溪:细小的河流。
城下:城墙之下。
形胜:地势优越美好。
堪赏爱:值得欣赏喜爱。
尤宜:尤其适合。
春水满:春天水位上涨丰满。
水石:水流与石头。
殊怪:特别奇异。
长山:连绵的山脉。
势回合:山势回环起伏。
井邑:村落,居民点。
萦带:像带子一样缠绕。
石林:密集的石峰。
舜祠:祭祀舜帝的庙宇。
西南:方向,这里指位置。
相对:面对面地。
阶庭:庭前台阶,泛指庭院。
争讼:争吵打官司。
郊境:郊区边境。
罢守卫:无需守卫,和平无事。
时时:经常。
溪上:溪边。
劝引:劝导邀请。
辞学辈:有学问的人,学者。
今谁:现在谁。
不务武:不从事武术、军事。
儒雅道:儒学文雅的风气。
将废:将要废弃。
岂忘:怎能忘记。
二三子:你们几个,指朋友或弟子。
旦夕:早晚,时刻。
相勉励:互相鼓励。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水田园风光图景,同时也蕴含了诗人对学术与武功并重的思考。开篇“小溪在城下,形胜堪赏爱”两句,设定了一个城下溪流潺潺、景色宜人的画面,表现出诗人对这片美丽风光的喜爱和赞赏。

接下来,“尤宜春水满,水石更殊怪”进一步描绘了泉水在春天充盈的情景,以及水与石之间的相互作用,营造出了一个生机勃勃、奇特异常的自然美。紧接着,“长山势回合,井邑相萦带”则将视角扩展至更广阔的山川和村落,展示了一种和谐共生的田园生活。

“石林绕舜祠,西南正相对”这两句诗,不仅描写了石林环绕着古代圣君舜帝的祠庙,而且强调了祠庙所处的方位,显示出诗人对于历史文化遗迹的尊崇和关注。下文“阶庭无争讼,郊境罢守卫”则透露出一片太平景象,没有争斗与战争,只有放弃防御的宁静生活。

最后,“时时溪上来,劝引辞学辈”表达了诗人经常到溪边漫步,并邀请学者们共同享受自然之美。然而紧接着的“今谁不务武,儒雅道将废”则流露出一种忧虑,即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普遍忽视了文治(儒雅)的重要性,而过分重视武力。

诗的结尾,“岂忘二三子,旦夕相勉励”呼应了历史上的贤者,如孔子的弟子们,他们互相鼓励、早晚不懈怠,这里表达了诗人对古代文化传承和学术精神的怀念与重视。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美丽的山水田园景象,反映出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赞赏、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尊崇,以及对于文治教育重要性的关切。

收录诗词(100)

元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中国唐代文学家。聱叟。天宝六载(747)应举落第后,归隐商余山。天宝十二载进士及第。安禄山反,曾率族人避难猗玗洞(今湖北大冶境内),因号猗玗子。乾元二年(759),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代宗时,任道州刺史,调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政绩颇丰。大历七年(772)入朝,同年卒于长安

  • 字:次山
  • 号:漫叟
  • 籍贯:河南鲁山
  • 生卒年:719~772年

相关古诗词

游潓泉示泉上学者

顾吾漫浪久,不欲有所拘。

每到潓泉上,情性可安舒。

草堂在山曲,澄澜涵阶除。

松竹阴幽径,清源涌坐隅。

筑塘列圃畦,引流灌时蔬。

复在郊郭外,正堪静者居。

惬心则自适,喜尚人或殊。

此中若可安,不服铜虎符。

形式: 古风

登九疑第二峰

九疑第二峰,其上有仙坛。

杉松映飞泉,苍苍在云端。

何人居此处,云是鲁女冠。

不知几百岁,燕坐饵金丹。

相传羽化时,云鹤满峰峦。

妇中有高人,相望空长叹。

形式: 古风 押[寒]韵

登白云亭

出门见南山,喜逐松径行。

穷高欲极远,始到白云亭。

长山绕井邑,登望宜新晴。

州渚曲湘水,萦回随郡城。

九疑千万峰,嵺嵺天外青。

烟云无远近,皆傍林岭生。

俯视松竹间,石水何幽清。

涵映满轩户,娟娟如镜明。

何人病惛浓,积醉且未醒。

与我一登临,为君安性情。

形式: 古风

登殊亭作

时节方大暑,试来登殊亭。

凭轩未及息,忽若秋气生。

主人既多闲,有酒共我倾。

坐中不相异,岂恨醉与醒。

漫歌无人听,浪语无人惊。

时复一回望,心目出四溟。

谁能守缨佩,日与灾患并。

请君诵此意,令彼惑者听。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