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椒张公有诗在北山西庵僧者墁之怅然有感

十年怊怅蹑山阡,终欲持杯滴到泉。

东路角巾非故约,西州华屋漫脩椽。

幽明永隔休炊黍,真俗相妨久绝弦。

遗墨每看疑邂逅,复随人事散如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十年来满心惆怅漫步在山间小路,最终想要拿着酒杯让酒滴入山泉。
东边的路上,不再有旧时的约定,西州的华丽屋宇空有修长的屋檐。
阴阳两界永远隔绝,无需再煮饭,世俗与超凡长久地断了联系,琴弦不再响起。
遗留的墨迹每次观看都仿佛偶遇,却又随着人事变迁消散如烟雾。

注释

怊怅:惆怅,心情不快。
蹑:轻步行走。
山阡:山间小路。
东路:东边的道路。
角巾:古代文人常戴的头巾,象征隐居生活。
故约:旧时的约定。
西州:西边的州府或地方。
华屋:华丽的房屋。
漫脩椽:屋檐修长,形容屋宇宏伟。
幽明:生死、阴阳两界。
休炊黍:不必做饭,指生死隔绝。
真俗:超凡与世俗。
绝弦:停止弹奏琴弦,比喻断绝联系。
遗墨:遗留的墨迹,可能指书画。
邂逅:偶然相遇。
人事:人事变迁,指世事变化。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回忆和怀念,表达了一种淡淡的哀愁与孤寂。"十年怊怅蹑山阡"一句,通过反复踏访山间小径来表达时间流逝、心境变化的感慨。诗人想要举杯饮酒,却只愿意将酒滴落至泉水中,这种行为似乎在模拟自然界中物体循环的过程,同时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淡泊与超脱。

接下来的"东路角巾非故约,西州华屋漫脩椽"则描绘了一种漂泊无定的生活状态。角巾和华屋都是古代建筑的一部分,这里用以形容诗人游历四方的经历,但每处都不是久留之地,反映了诗人内心对于安稳生活的渴望与不易实现的现实。

"幽明永隔休炊黍"一句,通过对死后世界(幽冥)和生前世界(明界)的对比,表达了生与死之间隔阂深远,以及诗人对于生命无常的思考。"真俗相妨久绝弦"则指出世间真理与世俗纷争难以调和,犹如琴弦久已断裂,不复能弹奏出美妙旋律。

最后两句"遗墨每看疑邂逅,复随人事散如烟"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每当看到那些遗留下来的文字,都会感到一种恍惚若失的感觉。同时,这些记忆最终也随着世事的变迁而消散,如同烟雾般无处可寻。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和内心世界的抒发,展示了诗人对于生命、时间、空间的深刻感悟,以及他对人生无常与物是人非的哲学思考。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再至京口寄漕使曹郎中

漂流曾落此江边,忆与诗翁赋浩然。

乡国去身犹万里,驿亭分首已三年。

北城红出高枝靓,南浦青回老树圆。

还似昔时风露好,只疑谈笑在君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冲卿席上得行字

二年相值喜同声,并辔尘沙眼亦明。

新诏各从天上得,残樽同向月边倾。

已嗟后会欢难必,更想前官责尚轻。

黾勉敢忘君所勖,古人忧乐有违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华藏寺会故人

百忧成阻阔,一笑得留连。

城郭西风里,园林落照前。

共知官似梦,莫负酒如泉。

兴罢重携手,江湖即渺然。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同长安君钟山望

解装相值得留连,一望江南万里天。

残雪离披山韫玉,新阳杳霭草含烟。

馀生不足偿多病,乐事应须委少年。

惟有爱诗心未已,东归与续棣华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