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竹龙衔尾转山房,饮足寒清滴夜长。
曾问鞠穷目眢井,为焚安息坐胡床。
千山从此俱蒙润,一线才通未可量。
六月炎方了无暑,谁知世上有清凉。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中生活图景,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清净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竹龙衔尾转山房,饮足寒清滴夜长。" 这两句以生动的画面勾勒出诗人隐居于山林之中的景象。"竹龙"形容竹子随风舞动,如同游龙穿梭其间,而"衔尾转山房"则表明竹影在山房周围摇曳,营造了一种自然与建筑和谐共生的氛围。"饮足寒清滴夜长"则是说诗人在这里享受着清凉的泉水,这里的"饮足"不仅仅是满足了口渴,更是一种心灵上的满足,"寒清"二字更突出了山中泉水之清冽。
"曾问鞠穷目眢井,为焚安息坐胡床。" 这两句透露出诗人对外界的关切和内心的平静。"曾问鞠穷目眢井"显示了诗人曾经询问过贫穷之人的生活状态,通过"目眢井"来形容他们的困顿,这里既有同情之心也有对现实的洞察。"为焚安息坐胡床"则表明诗人选择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方式,以火来比喻内心的平和与宁静,坐在简陋的胡床上享受片刻的安宁。
"千山从此俱蒙润,一线才通未可量。" 这两句则描绘了诗人居住的自然环境。"千山从此俱蒙润"形容山峦被水气所濡湿,生机勃勃,而"一线才通未可量"则表明这片山林中的泉流虽然细小,但其深远与丰富却难以估量。
最后两句"六月炎方了无暑,谁知世上有清凉。" 以夏季炎热之时为背景,却在诗人居住的山中找到了清凉。这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一种赞美,更隐含着诗人内心世界的清净与超脱。
整首诗通过对山中生活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追求精神自由和内在宁静的心境,是一首表达隐逸情怀和对自然之美的欣赏的佳作。
不详
舒州(今安徽潜山)人,卜居四明鄞县(今属浙欲)。绍兴八年(1138),除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祠部员外郎、秘书少监、起居舍人。十一年,为中书舍人。秦桧恶他不附己,谪居韶州十九年。桧死,充秘阁修撰,出知宣州、平欲府。乾道三年卒,年七十一。名山胜景,游览殆
小市荒堤转,涌泉春水悭。
频经石角铺,不上马鞍山。
桥断冲泥过,松摧塞道艰。
草鞋牢踏雨,更著一蓑还。
太平文物自多奇,刺史风流照海涯。
五福神游先乐国,百灯王现应明时。
笙箫合处春回煖,桃李阴中月落迟。
醉倒花前天厚我,何须更间紫姑为。
白日殆欲寝,黄花能起予。
妙香来枕上,正色立霜馀。
护外劳编竹,培深更荷锄。
收功归我枕,洗眼读残书。
夜到甘泉捷,光摇建晓魁。
唐家方再造,汉德已重开。
太史书云后,群公贺雪回。
十行宽大诏,早晚出银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