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谢吏部铁字韵三十四首.和谢吏部

昔年怨声常满耳,纷纷女巫未沉水。

天教我侯慰远人,坐令盗贼化君子。

期年仁政遍人人,抚之如子不须嗔。

吏民欲欺亦不忍,出言洞见胸中真。

要图书问久已绝,人皆巧中渠宁拙。

优游黄卷有馀欢,此志不回端截铁。

形式: 古风

翻译

昔日常常听到满耳的怨言,众多女巫还未沉入水中。
上天让我担任安抚远方人的职务,使得盗贼也能变为君子。
一年后仁政普及到每个人,对待百姓如同亲子,无需动怒。
官吏百姓即使想欺骗,也因不忍心而无法得逞,言语直白,显露出真实心意。
寻求知识的途径早已断绝,人们都擅长伪装,我却宁愿保持质朴。
沉浸在书卷中自有乐趣,这份志向坚定如铁,不会改变。

注释

昔年:过去的日子。
怨声:抱怨的声音。
女巫:古代指能预知吉凶的人。
沉水:古代迷信说法,指女巫被投入水中以验证其预言能力。
侯慰:安抚诸侯。
远人:远方的人。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期年:满一年。
仁政:仁爱的政治。
抚之如子:对待百姓如同养育孩子。
吏民:官吏和百姓。
洞见:清楚看到。
胸中真:内心的真实想法。
图书:书籍。
绝:断绝。
巧中:善于伪装。
优游:悠闲自得。
黄卷:泛指古籍。
此志:这份志向。
端截铁:坚定不移。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邓肃的作品,名为《和谢吏部铁字韵三十四首》。诗中通过对古代女巫之事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于仁政与教化民众的深刻理解。

昔年怨声常满耳,纷纷女巫未沉水。

这两句诗回顾了过去充满怨言的声音,而女巫虽被诛却精神不灭。这里的“怨声”可能指的是民众对统治者的不满声音,“女巫”则象征着古代用来沟通人神、安抚民心的一种手段。

天教我侯慰远人,坐令盗贼化君子。

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于仁政的理解,即通过上天的教诲去安抚远方的人们,使之由不法变为守礼之人。这里“天教”指的是自然法则或道德准则,“我侯”代指统治者。

期年仁政遍人人,抚之如子不须嗔。

这两句强调了长久的仁政能够普及每一个人,就像父母抚养孩子一样,不需要愤怒去责备。这里“期年”意指长时间,“仁政”是治国理念的一种。

吏民欲欺亦不忍,出言洞见胸中真。

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于官员和百姓之间关系的看法,即即便有欺骗之心,但终究不忍心去做,因为话语能够透露内心的真实想法。这里“吏民”指的是官员与民众,“出言”是指说话。

要图书问久已绝,人皆巧中渠宁拙。

这两句则转向了作者对于学习古籍和智慧的态度,认为虽然寻求智慧的路已经断绝,但人们都能在复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里“要图”意指追求,“书问”是询问书中的智慧。

优游黄卷有馀欢,此志不回端截铁。

最后两句展现了作者对于阅读经典和坚持信念的喜悦,虽然外界可能有阻碍,但内心的志向不会改变。这里的“黄卷”指的是古代书籍,“馀欢”是剩余的快乐,“此志”是指内心的决心,“端截铁”则象征着坚定不移。

整首诗体现了作者对于仁政、教化和个人信念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古典文化的尊重与喜爱。

收录诗词(295)

邓肃(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和谢吏部铁字韵三十四首.送成彦尉邵武三首(其三)

山头枯木半生耳,山下琉璃剪碧水。

登山临水两超然,刻烛千篇对夫子。

我生也是不羁人,白眼望天人共嗔。

相逢赖有知音鲍,挥麈不疑咳唾真。

子今更与竹林绝,我独凄然守株拙。

望公声誉腾九天,不惟去作铮铮铁。

形式: 古风

和谢吏部铁字韵三十四首.送成彦尉邵武三首(其二)

汗血神驹卓锥耳,去似苍崖决积水。

据鞍年少笑西征,神仙中人梅氏子。

平生胸抱不由人,点额再归曾未嗔。

仪舌尚存斯足矣,卞玉那愁无识真。

一官聊续箕裘绝,登山莫厌芒鞋拙。

会使狗偷扫地无,不须蜂虿挥钜铁。

形式: 古风

和谢吏部铁字韵三十四首.送成彦尉邵武三首(其一)

万窍于喁风割耳,梅影横斜耿烟水。

杀鸡为黍政追随,七峰共作隐君子。

忽举阳关饯行人,去去莫愁官长嗔。

但知所领马曹似,清谈更觉子猷真。

谷风尝讥朋友绝,子贡毋轻原宪拙。

期公鸿雁不空回,开缄八行划如铁。

形式: 古风

和谢吏部铁字韵三十四首.游山三首(其三)

门前如市不入耳,忘言隐几心如水。

纷华时逐长安儿,清爽何似毛锥子。

我虽事业未如人,天公不等吾弗嗔。

独步高山寻兀室,默坐烧香已悟真。

世事缤纷俱谢绝,叩角自歌愚且拙。

谁暇投书追贾谊,更忧铜弊杂铅铁。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