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

扁舟沧浪叟,心与沧浪清。

不自道乡里,无人知姓名。

朝从滩上饭,暮向芦中宿。

歌竟还复歌,手持一竿竹。

竿头钓丝长丈馀,鼓枻乘流无定居。

世人那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

形式: 古风

翻译

小船上的老者寄身于沧浪之水,心如沧浪一般清澈宁静。
他未曾提及自己的家乡,也没有人知晓他的姓名。
早晨在河滩上用餐,夜晚则栖息于芦苇丛中。
唱完一首歌又接着唱下一首,手中执着一根竹竿。
竹竿顶端垂下的钓丝长达一丈有余,他划动船桨随波逐流,居无定所。
世间之人哪能理解他深远的心意,这位老翁追求的是逍遥自在而非捕鱼。

注释

扁舟:小船。
沧浪叟:寄身于沧浪之水的老者。
心:内心。
与:如同。
沧浪清:沧浪般清澈宁静。
不自道:未曾提及。
乡里:家乡。
无人:没有其他人。
知:知道。
姓名:他的名字。
朝:早晨。
从:在。
滩上:河滩上。
饭:用餐。
暮:夜晚。
向:于。
芦中:芦苇丛中。
宿:住宿,过夜。
歌竟:唱完一首歌。
还复歌:又接着唱下一首。
手持:手中拿着。
一竿竹:一根竹竿。
竿头:竹竿顶端。
钓丝:钓鱼用的线。
长:长度为。
丈馀:一丈多。
鼓枻:划动船桨。
乘流:随波逐流。
无定居:没有固定的居住处。
世人:世间的人们。
那得:哪能。
识:理解。
深意:深远的心意。
此翁:这位老翁。
取适:追求逍遥自在的生活。
非:并非。
取鱼:为了捕鱼。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渔人超脱世俗,隐居自然的生活状态。开篇“扁舟沧浪叟”即勾勒出一位老渔人的形象,他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心与沧浪清”表明他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界相通。

诗人通过“不自道乡里,无人知姓名”表现这位渔父超越了世俗的名利观念,淡泊明志,不以个人身份和来历为重。他的生活极为简朴,“朝从滩上饭,暮向芦中宿”说明他与自然环境有着深刻的依赖关系。

“歌竟还复歌,手持一竿竹”这两句透露出渔父不仅以捕鱼为生,更重要的是享受其中的乐趣和自由。他的生活没有固定的规律,“竿头钓丝长丈馀,鼓枻乘流无定居”表明他随波逐流,不受世俗束缚。

最后两句“世人那得识深意, 此翁取适非取鱼”则点出了诗人的主旨:渔父的生活方式和追求不被世人理解,他所追求的是一种超脱物欲、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状态,而不仅仅是捕鱼谋生。

收录诗词(395)

岑参(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边塞诗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 籍贯:南阳
  • 生卒年:约715-770年

相关古诗词

银山碛西馆

银山碛口风似箭,铁门关西月如练。

双双愁泪沾马毛,飒飒胡沙迸人面。

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

形式: 古风 押[霰]韵

喜韩樽相过

三月灞陵春已老,故人相逢耐醉倒。

瓮头春酒黄花脂,禄米只充沽酒资。

长安城中足年少,独共韩侯开口笑。

桃花点地红斑斑,有酒留君且莫还。

与君兄弟日携手,世上虚名好是闲。

形式: 古风

敬酬杜华淇上见赠兼呈熊曜

杜侯实才子,盛名不可及。

祗曾效一官,今已年四十。

是君同时者,已有尚书郎。

怜君独未遇,淹泊在他乡。

我从京师来,到此喜相见。

共论穷途事,不觉泪满面。

忆昨癸未岁,吾兄自江东。

得君江湖诗,骨气凌谢公。

熊生尉淇上,开馆常待客。

喜我二人来,欢笑朝复夕。

县楼压春岸,戴胜鸣花枝。

吾徒在舟中,纵酒兼弹棋。

三月犹未还,寒愁满春草。

赖蒙瑶华赠,讽咏慰怀抱。

形式: 古风

登千福寺楚金禅师法华院多宝塔

多宝灭已久,莲华付吾师。

宝塔凌太空,忽如涌出时。

数年功不成,一志坚自持。

明主亲梦见,世人今始知。

千家献黄金,万匠磨琉璃。

既空泰山木,亦罄天府赀。

焚香如云屯,蟠盖珊珊垂。

悉窣神绕护,众魔不敢窥。

作礼睹灵境,焚香方證疑。

庶割区中缘,脱身恒在兹。

形式: 古风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