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二十四首(其十七)

生死即涅槃,涅槃即生死。

全迷即全悟,全死即全生。魔佛齐平,孰为非道。

又须知生死非涅槃,涅槃非生死。

无生死而不显涅槃,无涅槃而不度生死。

法法显然,尘尘自离。到者里,更须有转身一路。

若也转得,枯木枝头,别迎春色。

踢倒铁围山,踏翻生死海。

从教月色和云白,管取春来草又青。

形式: 偈颂

鉴赏

这首诗以禅宗的智慧为底蕴,探讨了生死与涅槃的关系,以及在其中的悟道与解脱之道。诗人通过对比生死与涅槃,揭示了两者之间的相互依存与转化,强调了全迷即全悟,全死即全生的深刻哲理。诗中提到“魔佛齐平,孰为非道”,表达了对一切现象平等看待的思想,指出在修行过程中,不应将任何事物视为障碍或非道。

接着,诗人进一步阐述了生死与涅槃并非截然对立的概念,而是相辅相成,生死之中显现出涅槃的真谛,涅槃之境又不脱离生死的范畴。这种观点体现了佛教中“无生死而不显涅槃,无涅槃而不度生死”的思想,即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佛法,以达到超越生死的境界。

最后,诗人以“法法显然,尘尘自离”总结,意指佛法的真理随处可见,只要心有所悟,就能摆脱世俗的束缚。在“到者里,更须有转身一路”一句中,诗人鼓励读者在领悟佛法的同时,还需有灵活应变的能力,即“若也转得,枯木枝头,别迎春色”。这表明在面对困境时,应以积极的态度寻找新的生机,如同枯木逢春一般。

整首诗以生动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禅宗思想中的自由与解脱,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佛法的重要性。通过“踢倒铁围山,踏翻生死海”这一形象的比喻,诗人表达了彻底超越生死束缚的决心和勇气。最后,“从教月色和云白,管取春来草又青”则以自然景象的变迁,象征着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内心的平静与希望始终存在,春天终会到来,草木必将再次绿意盎然。

收录诗词(162)

释守卓(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偈二十四首(其十八)

一月普现一切水,一灯能传百千灯。

此时不彻全身句,眨起眉毛已葛藤。

形式: 偈颂 押[蒸]韵

偈二十四首(其十九)

大圆鉴中同结社,一微尘里共安居。

释迦弥勒无门入,不到到者真丈夫。

大丈夫汉,撩著便知来由,不为分外。

若更拟议踌躇,何啻云泥万里。

所以道十五日已前点即不到,十五日已后到即不点。

且道点即是,不点即是。

长因虎啸风生处,记得龙吟雾起时。

形式: 偈颂

偈二十四首(其二十)

五五二十五,人人超佛祖。

撩著未知机,黄金成粪土。

诸禅德,莫莽卤,夷门山朝朝走入。

新罗占波国里,卖吉州针。

相逢醉老婆,寻牛撞著虎。

形式: 偈颂

偈二十四首(其二十一)

逢庚则伏,狸奴昨外暍死。

遇明则苏,白牯今朝律活。全活全死,全死全活。

死活两忘,是个什么。到这里,也须是个汉始得。

形式: 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