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彭子长佥判二首(其二)

悉如羊公鹤,氋氃费推遣。

心如旋磨驴,日夜团圞转。

夫子为讥诃,譬说颇蔓衍。

愁心得少休,忽作象鼻卷。

出门无所诣,地坐息疲喘。

路穷辄一笑,兴尽复回反。

风光闻布谷,人家初煮茧。

倚藤望九峰,层叠分浓浅。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释德洪在自然中的心境与体验,充满了禅意和哲理。诗中以“悉如羊公鹤”开篇,将自己比作羊公鹤,表达了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暗示了内心的纷扰与复杂。接着,“心如旋磨驴”,形象地比喻了内心的挣扎与循环往复,如同被束缚的驴子在磨盘上不停旋转。

“夫子为讥诃,譬说颇蔓衍。”这里引用了孔子的典故,通过孔子的批评与教导,诗人反思自己的行为与思想,试图从更广阔的视角理解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接下来,“愁心得少休,忽作象鼻卷。”则进一步展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即使在短暂的休息后,仍然被忧虑所困扰,仿佛被卷入无尽的烦恼之中。

“出门无所诣,地坐息疲喘。”诗人选择远离尘嚣,寻求内心的平静,但即便是在静坐中,身心的疲惫与焦虑也难以完全消除。“路穷辄一笑,兴尽复回反。”在面对困境时,诗人以乐观的态度面对,即使道路尽头,也能找到一丝欢笑,然后重新踏上归途。

最后,“风光闻布谷,人家初煮茧。”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充满生机的画面,布谷鸟的啼鸣与人们煮茧的场景交织在一起,展现了大自然的和谐与生命的循环。而“倚藤望九峰,层叠分浓浅。”则以倚靠藤蔓远眺群山,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向往,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与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内心情感的深刻剖析,展现了诗人独特的生命感悟和哲学思考,体现了宋朝文人对于自然与自我的深刻洞察。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重会大方禅师

霜颅玉骨眉有棱,孤风照人虔敬增。

寒松撼空夜瑟瑟,古井吞秋波不兴。

天柱峰前额加手,一别十年弹指久。

嗟予尘土化征衣,爱君坐中舟壑走。

绳床为拂两头尘,响答空岩笑语新。

人间何从得此客,解令寒谷夜生春。

形式: 古风

大方寺送祖超然见道林方等禅师

道林一身浑是德,别来遥知颔髭白。

尚记山房夜语时,睡笑诃讥尽秋色。

黄龙开二甘露门,灵源方等真弟昆。

道林真珠撒罗帐,昭默雾豹方埋文。

鹅王自应能择乳,飞黄颔得王良驭。

东风吹散岳山云,道人明日当归去。

故人若问老垂垂,为言肘骨露麻衣。

赤头已作齐眉雪,自提风帽海山归。

形式: 古风

义牯

快山山浅亦有虎,时时妥尾过行路。

一竖地坐牧两牯,以箠捶地不知顾。

虎搏竖如鹰搦兔,两牯来奔虎弃去。

回往荷庠挨老树,牯相喘视同守护。

虎竟不能得此竖,竖虽不救牯无负。

一村嚣传共鸣鼓,而虎已逃不知处。

嗟乎异哉两大武,高义可与贯高伍。

令走仁义名好古,临事真情乃愧汝。

此事可信文公语,为君落笔敏风雨。

形式: 古风

谒嵩禅师塔

吾道例孔子,譬如掌与拳。

展握固有异,要之手则然。

晚世苦凌夷,讲习失渊源。

君看投迹者,纷纷等狂颠。

韩子亦儒衣,倔强称时贤。

凭凌作诟语,到死不少悛。

后世师韩辈,穴攘犹可怜。

走名不自信,逐队工语言。

哗然皇祐间,飞蚊闹喧阗。

田衣动成群,怒瘿空自悬。

缩头不敢息,兀坐如蹲猿。

堂堂东山公,才大德亦全。

齿牙生风雷,笔阵森戈鋋。

隐然湖海上,长庚横晓天。

作书肆豪猛,挥斤莫敢前。

群儿虽貌敬,臆论已不专。

书成谒天子,一日万口传。

坐令天下士,欲见嗟无缘。

功成还山中,笑语答云烟。

我来不及见,山水自明鲜。

入门寂无声,脩竹空满轩。

永怀翛然姿,骨肉耸清坚。

僮奴岂知此,住此亦弥年。

指余以石塔,草棘北风颠。

再拜不忍去,听此绕涧泉。

吁嗟末运中,那复斯人焉。

文章亦细事,清苦非所便。

但爱公所守,远相诸祖肩。

迟迟哦公诗,落日满晴川。

愿携折脚铛,结茅西涧边。

岁时逻松桧,来此扫颓砖。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