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四用喜雪韵四首(其一)

安西都护肯辞难,不怕亡胡起怨端。

节义士知堪作使,神仙人岂恋为官。

寒肩此际如楼耸,眩眼当年似席看。

百丈山中谁筑室,是中非隘亦非胖。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翻译

安西都护愿意承担艰巨任务,不惧怕胡人因此产生怨恨。
有节操和义气的人知道如何胜任使者职责,超凡入圣之人怎会贪恋官位呢。
此时他的身影清瘦如楼般挺立,当年的辉煌如同席间美酒令人目眩。
在那百丈山中谁又建造了这所房屋,这里既不狭窄也不空旷。

注释

安西都护:古代官职,管理西域的军事长官。
亡胡:指被征服或叛逃的胡人。
眩眼:形容事物耀眼,引申为辉煌。
非隘亦非胖:形容房屋宽敞,既不局促也不空荡。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位安西都护的离别场景,表达了他对使命的忠诚和坚决,以及面对艰难险阻时的无畏态度。"不怕亡胡起怨端"显示了他即便是在边疆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也不会畏惧敌人,更不会因此而生出怨恨之心。

诗中的"节义士知堪作使,神仙人岂恋为官"则是对这位将领品格的高度评价,他不仅是位忠于职守的武士,也是一位超脱世俗、追求高洁境界的人物。这里所谓的“神仙”,并非指真的仙人,而是比喻他高洁脱俗,仿佛不食人间烟火。

"寒肩此际如楼耸,眩眼当年似席看"则用强烈的视觉形象,描绘了时间流逝带来的变化和记忆中的模糊感。昔日壮丽的场景,如今只剩下模糊的轮廓,就如同寒冷的肩头上耸立着高楼,而过去那些清晰可见的画面,现在却变得朦胧,难以辨识。

"百丈山中谁筑室,是中非隘亦非胖"这一句,则是诗人对那位都护隐居之地的描述。百丈山中的“室”可能指的是一处隐蔽的住所,而“是中非隘亦非胖”则表明这处隐居既不闭塞也不奢华,是一处适宜修身养性的地方。

整首诗通过对人物品格、情感状态和环境描写,展现了一个坚守职责、超然物外的理想人格形象。

收录诗词(514)

吴潜(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

  • 号:履斋
  • 籍贯:宣州宁国(今属安徽)
  • 生卒年:1195—1262

相关古诗词

十用喜雨韵三首(其三)

览辉仪凤下高岑,有道朝廷夬决阴。

宣室礼成熙洽象,明堂乐奏治安音。

嘉祥已庆连金颖,盛事还祈献石砧。

只道太平无以报,谁知尧德舜功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十用喜雨韵三首(其二)

喜极夫何恨不禁,五更霜角夜声沈。

滴残塞北征夫泪,点碎江南游子心。

久客情怀愁似织,休官时候梦非簪。

宝陀老子相怜否,苦海应援绠万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十用喜雨韵三首(其一)

江南九月菊花香,猎子牵黄与臂苍。

岁幸丰登连楚越,地非硗薄比渠凉。

雨收甘泽归三印,雷敛神功入五箱。

作解工夫都了毕,不须赤子更回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三用出郊韵三首(其三)

金屋无人唤阿连,碧桐依旧绿阶前。

境瞒眼处非关物,事换头时即是天。

秋水岸边凝鹊鹭,晚风枝上沸蜩蝉。

静中阅动浑如此,描画何须倩巨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