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用喜雨韵三首(其二)

喜极夫何恨不禁,五更霜角夜声沈。

滴残塞北征夫泪,点碎江南游子心。

久客情怀愁似织,休官时候梦非簪。

宝陀老子相怜否,苦海应援绠万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翻译

欣喜若狂中哪有遗憾,五更时分寒霜角声低沉。
泪水滴落,触动着北方戍边人的哀伤,也扰乱了江南游子的心绪。
长久在外的人情感如蛛网般复杂,退休之时梦境不再是官场功名。
是否老友如宝陀老子会怜悯我,身处苦海之中期待着千寻的援助。

注释

夫:指代丈夫或男子。
恨:遗憾。
沈:沉寂,这里形容声音低沉。
滴残:滴落剩余。
征夫:出征的士兵。
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久客:长期在外的人。
休官:退休。
梦非簪:梦境不再是官场的荣华。
宝陀老子:对朋友的昵称或尊称。
怜:怜悯。
苦海:比喻艰难困苦的生活。
绠:绳索,这里比喻援助。
万寻:极言其多,形容援助之大。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吴潜的作品,属于七言绝句。诗中通过对喜雨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喜极夫何恨不禁"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在大雨中无法抑制的深沉忧郁。"五更霜角夜声沈"则是通过对夜半时分的寒冷与寂静的声音来渲染氛围,营造出一种幽深而又萧瑟的意境。

接下来的两句"滴残塞北征夫泪,点碎江南游子心"表达了诗人对远行征人和游子的同情与理解。雨声如泣,触动了边塞将士孤独哀伤的心灵;而在江南游子的身上,每一滴落下的雨都似乎是他们离乡背井之苦痛的体现。

"久客情怀愁似织,休官时候梦非簪"两句,则转向个人经历和内心世界。诗人以久居他乡之身,对过去的情感如织网般纠缠不清;而在无官一身的闲适时光里,即便是美好的梦境,也难免带上几分虚幻与不真实。

最后两句"宝陀老子相怜否,苦海应援绠万寻"中,诗人提及佛教中的宝陀老子,用以比喻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之深。"苦海"则暗示了世间的痛苦与无尽的欲望,而"应援绠万寻"则表达了希望得到救赎、解脱的心愿。

整首诗通过喜雨这一主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忧郁和对亲情、故土的深切思念,同时也流露出了一种超脱尘世、向往佛法的思想倾向。

收录诗词(514)

吴潜(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

  • 号:履斋
  • 籍贯:宣州宁国(今属安徽)
  • 生卒年:1195—1262

相关古诗词

十用喜雨韵三首(其一)

江南九月菊花香,猎子牵黄与臂苍。

岁幸丰登连楚越,地非硗薄比渠凉。

雨收甘泽归三印,雷敛神功入五箱。

作解工夫都了毕,不须赤子更回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三用出郊韵三首(其三)

金屋无人唤阿连,碧桐依旧绿阶前。

境瞒眼处非关物,事换头时即是天。

秋水岸边凝鹊鹭,晚风枝上沸蜩蝉。

静中阅动浑如此,描画何须倩巨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三用出郊韵三首(其二)

高桥第一战功收,从此江沱岁月悠。

顾我壮怀成槁木,令人老泪落荒洲。

西风何处鸡豚社,东里此时鱼蟹秋。

一笑回头便今古,赏心乐事可重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三用出郊韵三首(其一)

从来此地出高官,绮屋连云画里看。

十里湖光多样好,百年人事几回残。

菰蒲带露枝犹湿,䆉稏逢晴把便乾。

乐岁何妨歌乐职,簿书缠缚敢辞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