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越

苍烟迷古道,白水满平畴。

落雁湘湖月,孤砧粤树秋。

壮心消蜡屐,老泪入貂裘。

市饮成凄断,何人识马周。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翻译

苍茫的烟雾笼罩着古老的道路,清澈的白水漫过广阔的田地。
落雁在湘湖的月光下飞翔,孤独的捣衣声在广东的树间回荡着秋天的凉意。
壮志如同蜡鞋磨损,老年的眼泪洒满了貂皮衣裳。
在集市上饮酒却感到悲凉,又有谁能理解我像马周那样的际遇呢?

注释

苍烟:形容烟雾浓厚。
迷:使...迷失。
古道:古老的道路。
白水:清澈的水。
满:充满。
平畴:平坦的田野。
落雁:南飞的大雁。
湘湖:湖南的湖泊。
月:月亮。
孤砧:孤独的捣衣声。
粤树:广东的树木。
秋:秋天。
壮心:豪壮的心志。
蜡屐:用蜡制作的鞋子,比喻时光流逝。
老泪:老年的眼泪。
貂裘:用貂皮制成的贵重衣物。
市饮:在市场上饮酒。
凄断:悲凉、断肠。
何人:谁。
识:理解。
马周:唐朝名臣,以才华出众而未得重用。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物是人非的凄凉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首句“苍烟迷古道”设定了一个时光荒废、道路渺茫的画面,古道被苍烟所笼罩,给人以历史的沉重感和时间的流逝感。紧接着,“白水满平畴”则是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平畴意指广阔的田野,被白水填满,可能象征着某种丰饶或者是洪灾。

第三句“落雁湘湖月”中的“落雁”常用来形容孤独的行者,这里与“湘湖月”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寂静而又有些许悲凉的夜景。接着,“孤砧粤树秋”则是对深秋中孤零零的砧木所发出凄清之声的描绘,增添了一份萧瑟。

“壮心消蜡屐”表达了诗人年轻时的雄心壮志已随岁月消逝,如同蜡烛般渐渐熔化。紧接着,“老泪入貂裘”则是对诗人晚年的哀伤,老泪涟涟,连貂裘都湿透了,反映出一种无尽的悲凉和孤独。

最后两句“市饮成凄断,何人识马周”中,“市饮”可能指的是公共的宴饮场合,而这种宴饮却因缺乏知音而变得凄冷。末尾“何人识马周”则是诗人对自己身份和命运的一种自问,马周或许是诗人的名字或者代称,这里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不被理解和认可的无奈。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和内心情感的描绘,展现了一种历史沧桑与个人命运交织的深沉情怀。

收录诗词(780)

仇远(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仁父。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元大德年间(1297~1307)五十八岁的他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遂在忧郁中游山河以终

  • 字:仁近
  • 籍贯:钱塘(今浙江杭州)
  • 生卒年:1247年~1326年

相关古诗词

游士

游士登门索裹粮,尘埃冉冉化衣裳。

老夫也自饭不饱,童子聊沽酒共尝。

彼此身谋宁枉道,古今乐事是归乡。

家徒四壁侯千户,梦里谁能较短长。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游天竺二首(其二)

登览欣逢胜日闲,苍松九里费跻攀。

行过绿水尽头路,步入白云生处山。

猿鸟尚能知异境,仙凡原不隔重关。

几时拂袖逃尘网,野衲村樵共往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游天竺二首(其一)

行遍山巅又水涯,尚无红叶与黄花。

长松夹道六七里,小墅通村十数家。

竺国云深僧寂寞,草堂洞古石嵯牙。

野翁共醉官垆酒,扶醉归来已暮鸦。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游智果寺

独径苍苔引瘦筇,墙阴修竹碧玲珑。

青山犹见及坡老,小雨何须问社公。

云冷石藏烹茗雪,日长门掩落花风。

定知神扈题梁字,不与当时劫火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