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宽

瘴浓复岭烟如墨,照以澄江一洗开。

芳草望中春去远,落花寒处鸟声回。

风飘空翠入修竹,润滴幽蹊生绿苔。

不是从前赋清苦,未应得向此中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翻译

山间的瘴气浓厚如墨,被澄澈的江水洗涤后变得清新。
春天的芳草在远处消逝,寒意中的落花回荡着鸟鸣声。
微风吹过,空翠的竹林随风摇曳,滋润的小径上生长出青苔。
如果不是因为早年清苦的生活,我也不应该来到这样的地方。

注释

瘴:指南方湿热地区特有的疾病或异常气候。
复岭:重叠的山岭。
烟如墨:形容雾气浓黑。
澄江:清澈的江水。
芳草:象征春天的草木。
春去远:春天已远离。
落花:凋谢的花朵。
鸟声回:鸟儿的叫声回荡。
风飘空翠:风吹过翠绿的竹林。
修竹:高大的竹子。
幽蹊:隐蔽的小径。
绿苔:绿色的苔藓。
从前:过去。
赋清苦:经历清贫的生活。
得向此中来:能够来到这样的地方。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郑刚中的《自宽》,通过对瘴气弥漫、山岭烟雾缭绕的描绘,展现出一幅深邃而清冷的画面。首句“瘴浓复岭烟如墨”运用比喻,将烟雾比作墨色,形象地刻画出环境的压抑与沉闷。然而,紧接着的“照以澄江一洗开”则带来一丝亮色,暗示着江水的清澈能够冲刷掉眼前的阴霾。

颔联“芳草望中春去远,落花寒处鸟声回”进一步渲染了春天离去的感伤氛围,芳草不再繁盛,落花在寒冷之地显得凄凉,鸟儿的叫声也似乎带着哀愁。诗人通过这些自然景象抒发内心的情感。

颈联“风飘空翠入修竹,润滴幽蹊生绿苔”描绘的是风吹过竹林,带走了空中的翠色,湿润的气息滋润着隐蔽的小径,催生出青苔,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寂寥的意境。

尾联“不是从前赋清苦,未应得向此中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心境的反思,如果不是曾经经历过清苦的生活,或许就不会有此刻对这种环境的深刻感受和理解。整首诗借景抒怀,寓情于景,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宽慰与自我安慰。

收录诗词(678)

郑刚中(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抗金名臣。生于宋哲宗元祐三年,卒于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年六十七岁。登绍兴进士甲科。累官四川宣抚副使,治蜀颇有方略,威震境内。初刚中尝为秦桧所荐;后桧怒其在蜀专擅,罢责桂阳军居住。再责濠州团练副使,复州安置;再徙封州卒。桧死,追谥忠愍。刚中著有北山集(一名腹笑编)三十卷,《四库总目》又有周易窥余、经史专音等,并传于世

  • 字:亨仲
  • 籍贯: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
  • 生卒年:1088年—1154年

相关古诗词

西邻桑间有隙地从可五丈其横五分之一荒蔓瓦砾之所聚也邻翁借予栽竹因赋之

荒园茅塞闭墙隈,多谢西邻借我开。

力课顽僮移断甓,小通幽径养苍苔。

种云无处容桤木,遮日聊须买竹栽。

十亩故乡松与菊,不须便望主人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初至法会

正愧修途烦仆马,忽投幽寺息尘埃。

杜门只影惟便静,览镜双眉未忍开。

春色更兼山色好,雨声常带竹声来。

呼童起视榼中物,为尔愚翁进一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初春五言

积暖浮阳过,轻寒宿沴消。

廉纤飞雨线,清润入花条。

节物病身老,家山归梦摇。

华严存至教,不复见无聊。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萧]韵

初秋

包饭腰镰洞户忙,芭蕉叶底稻田黄。

微风有意回阑暑,小雨频来作夜凉。

烟际轻舟分霁色,望中飞鹭点山光。

初秋便自宜孤客,邻舍数家都酒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