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古来多贵色,殁去定何归。
清魄不应散,艳花还所依。
红栖金谷妓,黄值洛川妃。
朱紫亦皆附,可言人世稀。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洛阳牡丹》,通过对牡丹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无常和世间繁华的感慨。首句“古来多贵色”揭示了自古以来人们对美丽事物的崇尚,而“殁去定何归”则暗示了即使再鲜艳的牡丹也有凋零的一天,引出对生死的思考。
接下来,“清魄不应散,艳花还所依”表达了诗人希望牡丹的精神(清魄)能够长存,即使肉体消逝,其美艳仍能找到依托。诗人以“红栖金谷妓,黄值洛川妃”比喻牡丹被赋予了人间佳人的形象,红牡丹如金谷之妓,黄牡丹似洛川之仙子,显示了牡丹在人们心中的尊贵地位。
最后两句“朱紫亦皆附,可言人世稀”进一步深化主题,指出连朱紫这样的色彩也因牡丹而显得珍贵,世间能有如此令人倾倒的事物实属罕见。整首诗通过牡丹的盛衰,寓言人生荣华富贵的短暂,以及对永恒价值的追求,体现了诗人深沉的人生哲理。
不详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东路归梁懒,黄流下汴深。
眼穿南去翼,耳冷北来音。
风雨昏斜日,乾坤入醉吟。
不忧贫且老,自有伯鸾心。
东阳美山水,之子本风流。
稍去何平叔,还追沈隐侯。
清江飞晚雨,斜日半沧洲。
县道行无愧,烟萝有胜游。
群虫喜炎热,此独爱高阴。
薄蜕聊依叶,清声已出林。
人闲感衰节,风急杂遥砧。
虚腹曾何竟,常忧螗斧侵。
移榻爱晴晖,翛然世虑微。
悬虫低复上,斗雀堕还飞。
相趁入寒竹,自收当晚闱。
无人知静景,苔色照人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