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破窗多穿风,冷烛无定焰。
滴沥随衣泪,反覆到心念。
趋生迷夷涂,失城陷深堑。
病拙未为疗,膏肓不容砭。
无家可容归,有灶亦断掭。
凫短鹤胫长,饮啄两自赡。
天有不可问,何独于我欠。
吾观序卦辞,否乃适泰渐。
而余何为者,独此不见验。
譬如白为缁,一造遂永染。
久生人所羡,我独处之厌。
安得盖棺去,手足同一敛。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令的《夜坐》,从内容来看,诗人在夜晚静坐时心境的写照。诗中充满了对生活困顿、个人健康和精神状态的忧虑。
破窗多穿风,冷烛无定焰,开篇便描绘出一种凄凉的室内环境,破碎的窗户让寒风频繁地穿过,而蜡烛的火焰也不稳定,给人一种不安定的感觉。接下来,滴沥随衣泪、反覆到心念,则是诗人对现实苦境的无奈和悲哀,这些泪水仿佛与衣服紧密相连,不断地流淌,表达了内心深处的忧伤。
趋生迷夷涂,失城陷深堑,是对外部世界的感受,诗人感到生活在不断变化中,方向迷茫,而自己的立足之地却在不知不觉中失去,陷入困境。病拙未为疗,膏肓不容砭,则是对自己健康状况的担忧,没有良方治疗,内心的痛楚也无法抚慰。
无家可容归,有灶亦断掭,表明诗人没有一个温暖的家庭可以依靠,即使有所谓的避难之地,也被切断了。凫短鹤胫长,饮啄两自赡,则是对现实中的生存状态的一种比喻,小鸟和大鸟各自觅食,说明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生活奔波。
天有不可问,何独于我欠,是诗人对命运的无奈之感,面对无法解答的问题,他感到自己似乎承受了不应有的苦难。吾观序卦辞,否乃适泰渐,则是通过古籍《易经》的学习来寻找心灵的慰藉,希望从中找到由困境到平和的心路。
而余何为者,独此不见验,是诗人对自己处境的反问,也是一种自我否定的情感流露。譬如白为缁,一造遂永染,则是将自己的生活比喻成被污染的清水,不再纯净,仿佛一旦沾染就永远无法恢复。
久生人所羡,我独处之厌,是诗人对长寿的看法,他虽然活得很久,但这种长寿却让他感到厌倦,因为它并没有带来欢乐和满足。安得盖棺去,手足同一敛,则是诗人对死亡的渴望,他希望能够平静地离开这个世界,就像把自己的手脚都收拢起来一样简单自然。
这首诗通过对夜晚环境、个人健康、精神状态和生存困境等方面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忧虑和复杂的情感世界。王令在此诗中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悲哀,更是对整个生活状态的一种深刻反思。
不详
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皆甚推重。有《广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劳劳忽忽欲谁从,要有田园去自终。
衰俗未知谁得失,古风期与子穷通。
三年客兴看秋叶,万里归心寄断蓬。
知有世嘲无意解,自惭疏懒甚扬雄。
蒿莱日日没幽居,时得新诗亦自娱。
为有远怀希稷卨,或时飞梦见唐虞。
久谙末俗难谋道,益厌庸儿妄问儒。
绝笔断弦无意寄,笑将远目睨清虚。
孟子不肯比伊尹,仲尼方可期文王。
圣贤自得固厚重,庸俗始以已较量。
微生喜以佞面诋,臧氏恶非礼所当。
惜哉二子不自重,以人可否何不详。
琐琐来学子,从我问古风。
谓言古之人,学不求世功。
以其明智馀,施与天下同。
能知学为身,自不恤穷通。
童子顾我笑,是言得无蒙。
斯道使可遵,曾不闻父翁。
谓言童子归,益自谋厥躬。
吾不能尔言,亦不必尔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