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鄂渚王子文教授

笑把青藜杖,远游黄鹤城。

雨消战伐气,春生弦诵声。

相从未有约,久别难为情。

东望思渺渺,江长秋月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他笑着手持青藜杖,踏上前往黄鹤城的旅程。
雨洗去了战争的气息,春天带来了读书的声音。
我们虽未曾约定,但长久的分别让人难以启齿。
向东望去,思绪飘渺,长江边秋月明亮。

注释

笑:微笑。
青藜杖:古代学士常用的手杖,象征学问。
黄鹤城:武汉的别称,因古有黄鹤楼而得名。
战伐气:战争的紧张气氛。
弦诵声:读书声,代指学术氛围。
从未:从来没有。
难为情:难以表达情感。
渺渺:形容思绪飘忽不定。
秋月明:秋天的月光明亮,寓意思乡之情。

鉴赏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时期的诗人仇远所作,名为《寄鄂渚王子文教授》。从艺术风格来看,这是一首表达游子乡愁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诗句。

"笑把青藜杖,远游黄鹤城。" 这两句描绘了诗人手持青藜做成的拐杖,笑容满面地向着传说中的仙境黄鹤城方向远行的情景。这里的“黄鹤城”有出世脱俗之意,也隐含诗人超越尘世寻求精神寄托的愿望。

"雨消战伐气,春生弦诵声。" 这两句表达了天气转晴后自然界的和平与生机。战争的气氛已经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春季的到来以及弦乐的琴声。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绘,也象征着内心世界的宁静与和谐。

"相从未有约,久别难为情。" 这两句则流露出诗人对于友人的思念之情。由于长时间的分别,常规的情感表达变得困难重重,这反映出诗人对深厚友情的珍视以及因离别而生的复杂情绪。

"东望思渺渺,江长秋月明。" 最后两句是诗人的独白,将目光投向遥远的东方,心中充满了对故土、对朋友的无尽思念。而“江长秋月明”则更添了一层淡淡的忧愁和孤寂感,这里的“江”象征着隔绝与流逝,而清晰的秋夜月色,则是诗人内心世界的映照。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游子对故乡和精神寄托的无限眷恋。

收录诗词(780)

仇远(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仁父。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元大德年间(1297~1307)五十八岁的他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遂在忧郁中游山河以终

  • 字:仁近
  • 籍贯:钱塘(今浙江杭州)
  • 生卒年:1247年~1326年

相关古诗词

寄潘怀古

园林摇落夜,静独奈秋何。

黄叶下不止,青苔埽更多。

回风喧地籁,浓露洗天河。

怀楚思无极,长箫按九歌。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

寄题如镜上人房

吴城久卜居,归梦只西湖。

花木四时有,尘埃一点无。

看经常戒酒,得句少催租。

尽日坐相对,壁间莲社图。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虞]韵

屠存博教授赴溧水任留饮寓舍

只隔山中一日程,书船暂泊溧阳城。

儒冠喜见贤翁季,道眼相看老弟兄。

酒量吞江凉更阔,蝉声送客晚争鸣。

青衫肯为琵琶湿,笑向天涯看月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惊蛰日雷

坤宫半夜一声雷,蛰户花房晓已开。

野阔风高吹烛灭,电明雨急打窗来。

顿然草木精神别,自是寒暄气候催。

惟有石龟并木雁,守株不动任春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