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玉梁施道士

子云遗构住丹房,天鼓时闻数叩霜。

真景截波寻铁柱,怪书披月看铜墙。

氲氲颢气朝胎息,熠熠辰辉夜步纲。

大静入来诸事罢,灵芜盘穗卷良常。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仙人遗留的建筑坐落在丹房,不时能听到天鼓敲击霜寒的声音。
在波涛中寻找那真实的景象,像是沿着铁柱探寻,月光下解读奇特的文字,如同面对铜墙般神秘。
清晨的氤氲之气滋养着万物生长,夜晚的星辰光辉照亮前行的道路。
在这深沉的大静之中,世间万物都归于平静,灵草丛生,稻谷穗头饱满,生活常规如常进行。

注释

遗构:遗留的建筑。
丹房:道教修炼场所,炼丹的地方。
天鼓:古人想象中的天界乐器,象征神秘力量。
铁柱:可能象征坚毅或指引方向的事物。
铜墙:比喻难以理解或隐藏的秘密。
氲氲:形容烟气或雾气弥漫。
胎息:道家术语,指婴儿般的呼吸,象征新生与活力。
熠熠:形容光彩照人。
辰辉:星辰的光辉。
灵芜:神圣而充满生机的土地。
良常:正常的生活秩序。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林逋所作的《寄玉梁施道士》,通过对道教修炼场所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道教修行生活的敬仰和向往。首句“子云遗构住丹房”,以扬雄(字子云)的道观遗迹起笔,暗寓施道士居所的古老与神秘。次句“天鼓时闻数叩霜”则写夜晚道士敲击天鼓,声音穿透霜寒,营造出清幽而神秘的氛围。

“真景截波寻铁柱,怪书披月看铜墙”两句,形象地描绘了道士在月光下探索神秘的符文和修行设施,如铁柱和铜墙,寓意着深奥的道法与智慧。接着,“氲氲颢气朝胎息,熠熠辰辉夜步纲”描述了道士清晨汲取天地之气,夜晚遵循星辰运行的规律,生活与自然和谐统一。

最后两句“大静入来诸事罢,灵芜盘穗卷良常”表达了诗人对这种超脱尘世、宁静致远的修行生活的深深赞叹,认为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心灵才能得到真正的安宁,世间纷扰皆可放下。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道教修行生活的敬仰和对超然境界的追求。

收录诗词(321)

林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浙江大里黄贤村人(一说杭州钱塘)。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1028年(天圣六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

  • 生卒年:967一1028

相关古诗词

寄辇下莫降秀才

犀围古暗革靴鸣,楚楚衣裾白苧轻。

节概平时长独立,文章近日合双行。

且看辇毂千蹄晓,复忆溪山数峰晴。

一第临临杏花宴,满都春色叫迁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寄题僧院庭竹

岑寂宝坊清夜月,几移疏影上跏趺。

更怜斋罢闲看处,一日还应不可无。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虞]韵

寄薛学士

飞徵偶未下天衢,古郡宽闲且寄居。

曾许布衣通一刺,每留蔬食看群书。

高斋已想闲丹灶,清梦谁同话直庐。

江外敢知无别计,只携琴鹤听新除。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舒城僧舍呈赠李仲宣文学

竹深淮寺雪萧骚,一壁寒灯伴寂寥。

瘦尽骨毛终騕袅,蚀来锋刃转豪曹。

宦情冷落诗中见,谈态轩昂酒后高。

莫为无辜惜才术,圣明求治正焦劳。

形式: 七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