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陈君保作哲西征

非时何事欲西征,为有悲风动紫荆。

斜断最怜鸿雁影,急难方见鹡鸰情。

北方寒地多冰雪,南国饥氓弄甲兵。

扶旐东归良不易,护持孝友有神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不合时令却要向西出征,只因悲凉的风触动了紫色的荆棘。
特别同情那掠过天际的鸿雁,艰难时刻更能显现鹡鸰鸟的亲情。
北方严寒之地满是冰雪,南方饥饿的百姓却在玩弄武器。
扶着丧旗向东归去实非易事,但孝顺友爱的行为必有神明庇佑。

注释

非时:不合时节。
悲风:凄凉的风。
紫荆:一种植物,这里象征国家或故乡。
鹡鸰:一种鸟,常比喻兄弟之情。
北方寒地:寒冷的地区。
南国饥氓:南方遭受饥荒的民众。
旐:古代丧葬时使用的旗帜。
孝友:孝顺和友爱。
神明:指超自然的力量或信仰中的保护者。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朋友即将西征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远行者可能遭遇的困难和不易预测的未来表示出深深的忧虑与不舍。"非时何事欲西征"一句直接点出了主题,即在不适当的时候去进行一次西征,这种行为本身就透露出一种无奈和被迫的色彩。紧接着"为有悲风动紫荆"则通过自然景物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忧伤,表现了对友人的担忧。

接下来的"斜断最怜鸿雁影,急难方见鹡鸰情"两句,继续深化了这种担忧之情。"斜断"指的是日落时分的斜阳,而"鸿雁影"则暗示着离别的愁绪;"急难"二字揭示出西征之路的艰险与困顿,通过对鹡鸰(一种水鸟)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于友人在这急难行程中所能见证的情感。

"北方寒地多冰雪,南国饥氓弄甲兵"两句,勾勒出西征的艰辛环境。北方严寒与南方战乱交织成一幅战争与苦难的画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

最后两句"扶旐东归良不易,护持孝友有神明"则表达了一种希望和祝愿。诗人祈求着朋友能够平安返回,并且在这过程中保持对亲情与友谊的珍视,这里的"神明"二字,不仅指守护之心,更寄寓着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力量。

总体来说,此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于朋友西征所持有的复杂情绪,以及对友谊与亲情不变的坚守。

收录诗词(492)

王迈(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诗人。一作贯之。自号臞轩居士。嘉定十年(1217)进士,经历南外睦宗院教授、漳州通判等职。为人刚直敢言,刘克庄曾以"策好人争诵,名高士责全"诗句相赠。后来他由于应诏直言,被台官弹劾而降职。淳□中,主持邵武军事务,死后追封为司农少卿

  • 字:实之
  • 籍贯:今福建仙游县园庄镇(旧称慈孝里)
  • 生卒年:1184~1248

相关古诗词

送林日升景高之毗陵傅氏馆

情好相投岁月深,那堪天外话离襟。

京华浊暑邻三伏,荆水清风直万金。

鸿雁稻粱聊老计,蛟龙云雨有初心。

三年名遂荣归去,椿桂堂前候好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送林师道似之赴宁都尉二首(其二)

及物官无小,平生志所存。

一条冰出壑,五色棒悬门。

皂盖邦魁彦,绣衣乡达尊。

傥能念寒畯,梅市得春温。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

送林师道似之赴宁都尉二首(其一)

造谤端平岁,时髦一网空。

君为梨岭后,名在蕊宫中。

躐等轻馀子,知音迈钜公。

莫嫌登第晚,试看艾轩翁。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送郑邛叔圭之博罗尉四首(其四)

是邑经兵火,今才补少痕。

要教民击壤,毋遣吏椎门。

文惠残碑在,坡仙醉墨存。

公馀勤物色,幽兴入琴樽。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