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两个地方的人对待财富的态度对比。"楚人好鱼目"暗示楚地之人可能眼光短浅,只看重表面的虚饰,如鱼目混珠;"越人荐明珠"则象征越地之人懂得珍视真正有价值的事物,如同推荐明珠般宝贵。接下来的诗句通过"一日三至门,主人行徐徐",展现了楚人对廉价之物的热情和越人对来访者的慢条斯理,显示出两者的不同。
"相见才一言,薄送下前除"进一步揭示了楚人对待鱼目的轻率,即使对方只是简单交谈,也轻易送出,而越人则更为慎重。诗人以"洛阳苏季子,黄金满后车"为例,苏季子是历史上的人物,他富有而慷慨,但即使是这样的人物,也懂得分辨价值,不像楚人那样轻易挥霍。
最后两句"邹轲诵尧舜,白首走道途"借邹轲的形象,表达了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即使像邹轲这样一生致力于传播圣贤之道的人,也未因贫穷而放弃追求真理,与前面的财富故事形成鲜明对比。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寓言的方式,批评了贪图小利、不识大体的社会现象,赞扬了知人识宝、重视内在价值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