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读《山海经》,并引(其六)

二山在咫尺,灵药非草木。

玄芝生太元,黄精出长谷。

仙都浩如海,岂不供一浴。

何当从山火,束缊分寸烛。

形式: 古风

翻译

两座山近在眼前,神奇的药草并非寻常树木。
深奥的玄芝生长在太元之地,黄色的精华为长谷所产。
仙境广阔如海,难道不能供我沐浴其中吗?
何时能借助山火,点燃细小的束薪作为烛光。

注释

咫尺:形容距离很近。
灵药:指传说中的珍贵药材。
非:不是。
草木:普通的植物。
玄芝:神话中的仙草,象征长寿或神秘力量。
太元:道教概念,指宇宙的本源或初始状态。
黄精:一种传说中的滋补药材。
长谷:遥远或隐秘的山谷。
仙都:神仙居住的地方,比喻仙境。
浩如海:形容非常广阔。
供一浴:供人沐浴或享受。
何当:何时能够。
山火:野外的自然火源。
束缊:捆扎成束的乱麻,此处指简陋的火炬。
分寸烛:微弱的烛光。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首咏仙诗,通过对神奇自然景象的描绘来表达对仙境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开篇“二山在咫尺,灵药非草木”立即设定了一个超凡脱俗的境界,二座山峰就在眼前,而这里生长的不再是寻常草木,而是传说中的灵药。这两句通过强烈的对比,营造出一种神秘莫测的氛围。

接下来的“玄芝生太元,黄精出长谷”进一步描绘了仙境中的奇特景观。玄芝和黄精都是中国古代传说中具有长生不老功效的灵草,它们在诗人笔下生长于神秘的太元和长谷之中,更增添了一层超自然色彩。

“仙都浩如海,岂不供一浴”则将仙境比喻为广阔无垠的大海,诗人表达了想要在这样的仙境中沐浴其中,彻底融入这片神奇之地的愿望。这里的“岂不”表达了一种期待和渴望。

最后两句“何当从山火,束缊分寸烛”则是对未来的一种向往。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山火常被用来比喻仙人或道士炼丹制药的场景。诗人希望有一天能亲自参与到这种神秘的修炼过程中去,而“束缊分寸烛”则是对时间的珍惜,每一分每一秒都要用来追求长生不老的理想。

整首诗通过对仙境景象的描绘和对超凡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对于超脱尘世、追求永恒生命的深切渴望。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和陶读《山海经》,并引(其七)

蜀士李八百,穴居吴山阴。

默坐但形语,从者纷如林。

其后有李宽,鸡鹄非同音。

口耳固多伪,识真要在心。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和陶读《山海经》,并引(其八)

黄花冒甘谷,灵根固深长。

廖井窖丹砂,红泉涌寻常。

二女戏口鼻,松膏以为粮。

闻此不能寐,起坐夜未央。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和陶读《山海经》,并引(其九)

谈道鄙俗儒,远自太史走。

仲尼实不死,于圣亦何负。

紫文出吴宫,丹雀本无有。

辽哉广桑君,独显三季后。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和陶读《山海经》,并引(其十)

金丹不可成,安期渺云海。

谁谓黄门妻,至道乃近在。

尸解竟不传,化去空馀悔。

丹成亦安用,御气本无待。

形式: 古风 押[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