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竹如意送详师赴讲

缥竹湘南美,吾师尚毁形。

仍留负霜节,不变在林青。

每入杨枝手,因谈贝叶经。

谁期沃州讲,持此别东亭。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青]韵

翻译

湘南的翠竹多么美丽,但我的师父却舍弃了外在形态的追求。
他依然保持着不畏寒霜的气节,如青松般坚毅,在山林中坚定不移。
每当手持杨柳枝,便开始讲述佛经的智慧,如同贝叶经的教诲。
谁能料到,在沃州的讲经之后,他竟手持竹杖告别了东亭。

注释

缥竹:指湘南地区青翠纤细的竹子,象征高洁。
湘南:地名,位于中国湖南南部,此处以湘南代表美的环境。
吾师:我的老师,指修行的僧人或道士。
毁形:放弃对外表、形式的执着,比喻修行中的舍弃世俗。
仍留:依旧保持。
负霜节:承受霜冻的竹节,比喻经历艰难仍保持节操。
不变:坚定不移,不为外界所动。
在林青:在山林中保持青翠,象征精神上的纯净与坚韧。
杨枝手:佛教中观音菩萨手持的杨柳枝,象征慈悲与净化。
因谈:借此,通过。
贝叶经:古代印度用贝多罗树叶书写的佛经,代指佛法教义。
谁期:谁能预料。
沃州讲:在沃州进行的讲经活动,沃州可能指一个道场或讲学之地。
持此:手持竹杖,代表简朴与超脱。
别东亭:告别东亭,东亭可能是一个具体的地点,象征离别或修行的另一阶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离别时的情感和对知识传承的重视。首句“缥竹湘南美”以缥缈之竹形容湘南之美,既是对自然景色的赞赏,也为后文设下了温婉的情绪。"吾师尚毁形"则透露出诗人对于教师尊敬的态度,同时也隐含了一种哀愁,因为“毁形”可能意味着老师年迈或身体不适。

接着,"仍留负霜节,不变在林青"表现了竹子即使在寒冷的季节中依然保持其绿色,这既是对自然物象的写实,也寓意着诗人希望自己或者所崇敬的人物能像这竹子一样,在任何环境下都坚守本真,始终如一。

"每入杨枝手,因谈贝叶经"则是在说,每当拿起书册(以杨枝比喻书简,以贝叶比喻古籍),便会谈论其中的学问。这里不仅展示了诗人对学问的渴望,也反映出一种文化传承的情怀。

最后,"谁期沃州讲,持此别东亭"表达了一种离别之情。诗人可能是在送别某位朋友或者老师赴往他地讲学,而自己则留在东亭。这一别,不知何时再聚,因此“持此”二字流露出一种依依不舍的情感。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对知识传承的重视,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于学问的尊崇。

收录诗词(514)

皎然(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谢,是中国山水诗创始人谢灵运的十世孙,唐代著名诗人、茶僧,吴兴杼山妙喜寺主持,在文学、佛学、茶学等方面颇有造诣。与颜真卿、灵澈、陆羽等和诗,现存470首诗。多为送别酬答之作。情调闲适,语言简淡。的诗歌理论著作《诗式》

  • 字:清昼
  • 籍贯:湖州(浙江吴兴)
  • 生卒年:730-799

相关古诗词

赋得夜雨滴空阶送陆羽归龙山

闲阶夜雨滴,偏入别情中。

断续清猿应,淋漓候馆空。

气令烦虑散,时与早秋同。

归客龙山道,东来杂好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赋得啼猿送客

万里巴江外,三声月峡深。

何年有此路,几客共沾襟。

断壁分垂影,流泉入苦吟。

悽凉离别后,闻此更伤心。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赋得谢墅送王长史

世业西山墅,移家长我身。

萧疏遗树老,寂寞废田春。

车巷伤前辙,篱沟忆旧邻。

何堪再过日,更送北归人。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赋颜氏古今一事得晋仙传送颜逸

曾看颜氏传,多记晋时仙。

却忆桐君老,俱还桂父年。

青春留鬓发,白日向云烟。

远别赍遗简,囊中有几篇。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