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领客以老杜旧日重阳日诗分韵凡宾主十八人得不字

天根敛秋阳,雨毕水归薮。

胡为爽常度,白昼变昏黝。

农功将纳场,馀秉尚栖亩。

昨朝告方社,卷去日中蔀。

羲和鞭六龙,为我作重九。

云顽驱复来,浑未识臧不。

终然划劙之,金鎞发矇瞍。

所忻阳德竞,吾岂为杯酒。

悠然见南山,陶公意何厚。

况今祠太宫,群公正奔走。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翻译

秋天的阳光收敛在天边,雨后水归回沼泽。
为何清爽的节气不再持续,白天变得阴暗。
农事即将收割完毕,剩余的谷物还留在田间。
昨日向土地神祈求,已卷起中午的炽热。
羲和驾驭六龙,为我们带来重阳节的庆祝。
乌云顽固地又聚拢过来,它们是否懂得收敛呢。
最终还是划破了阴霾,金镰刀揭示了光明。
我欣喜于阳光普照,岂止是为了杯中的美酒。
悠然远望南山,陶渊明的心境多么宽广。
更何况现在祭祀太庙,官员们正忙碌奔波。

注释

敛:收敛。
阳:指太阳。
爽常度:通常的清爽节气。
昏黝:阴暗。
纳场:收割后的谷物堆积处。
馀秉:剩余的谷物。
方社:土地神。
蔀:覆盖物,此处指炎热。
羲和:神话中的太阳神。
浑:全然,完全。
划劙:划破,驱散。
金鎞:金制的镰刀。
阳德:阳光般的美德。
陶公:陶渊明。
太宫:太庙,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地方。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魏了翁的《重阳领客以老杜旧日重阳日诗分韵凡宾主十八人得不字》,通过对秋季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农事的关注以及对时光流转的感慨。首句“天根敛秋阳”展现了秋日傍晚的景象,太阳即将落山,而“雨毕水归薮”则暗示着雨后积水归于低洼之地。接着,诗人感叹白天转瞬即逝,由明亮变为昏暗。

诗人关注农事,提到农夫们正准备收割庄稼,“农功将纳场,馀秉尚栖亩”,体现了他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尊重。他还提及昨日祭祀土地神的活动,“昨朝告方社”,并期待着重阳节的到来,希望天气晴朗,适宜登高。“羲和鞭六龙”运用神话意象,表达对好天气的祈愿。

然而,诗人并不只是沉溺于节日的欢庆,他明白“所忻阳德竞,吾岂为杯酒”,真正的喜悦在于丰收和美德的竞赛,而非单纯的饮酒作乐。最后,诗人以悠然欣赏南山的陶渊明自比,流露出淡泊名利、崇尚自然的情怀,并指出在这样的日子里,官员们也在忙碌地履行职责。

整首诗语言流畅,情感深沉,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又融入了对社会人事的思考,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收录诗词(1076)

魏了翁(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大臣。嘉熙元年(1237年)卒,年六十,赠太师、秦国公,谥文靖。反对佛、老“无欲”之说,认为圣贤只言“寡欲”不言“无欲”,指出“虚无,道之害也”。推崇朱熹理学,但也怀疑朱注各经是否完全可靠。提出“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已又为天地之太极”,强调“心”的作用,又和陆九渊接近。能诗词,善属文,其词语意高旷,风格或清丽,或悲壮。著有《鹤山全集》、《九经要义》、《古今考》、《经史杂钞》、《师友雅言》等,词有《鹤山长短句》

  • 字:华父
  • 号:鹤山
  • 籍贯:邛州蒲江(今属四川)
  • 生卒年:1178年—1237年

相关古诗词

阁学袁侍郎以朝鲤豢龙两图见寄索和.朝鲤

物生宇宙间,巨细统有宗。

鳞虫三百馀,厥长称维龙。

滃雾弥六合,神渊閟千重。

维时赤鲤公,坐制纤鳞穷。

纤鳞何足言,什百来追踪。

亦有横江鳞,望洋丧其雄。

于于圉圉然,等辨殊卑崇。

一鳜掉头去,恝然若将终。

三公不易介,谁谓惠不恭。

鲁生陋汉仪,商皓婴秦锋。

行吾之所安,匪以惊愚庸。

又如秦汉后,俗学千载同。

卓哉无极论,上配禹孟功。

吾言聊自警,毋诮惟少通。

形式: 古风

阁学袁侍郎以朝鲤豢龙两图见寄索和.豢龙

乾坤包万有,纳纳百囊罟。

人位乎两间,利与害为禦。

一气贯四时,五风偕十雨。

神龙以为畜,扰御不予侮。

河有背负图,庭无漦流女。

义理之不明,人情自疑沮。

范围吾职分,往往若违拒。

同室操戈鋋,一身隔肺腑。

帝王豢龙意,弃置那复取。

四灵非不灵,有不得其所。

生息之相吹,古今镇如许。

古人体天意,万物我其主。

虫莫知于龙,拊循如士伍。

今何故无人,亦足验胸府。

声和凤来仪,心平辔如组。

矧伊人中瑞,治乱系嘿语。

欲入而闭门,谁出不由户。

兹事阙人心,作诗附农圃。

形式: 古风

夏港僧舍

迅商呼不来,午汗如翻浆。

道人空万缘,解后赞公房。

虚室千世界,圆满一钵囊。

碧云护兜率,白日照普光。

萧萧芦苇中,着此清净坊。

鉴师从西来,一喝登慈航。

唾手举慧刃,斫断烦恼缰。

邀我供煮饼,心地陡清凉。

官焙破苍璧,桃笙涨寒江。

从师问究竟,室西照残阳。

形式: 古风

家夫人挽诗

江乡推甲乙,家史自名门。

作配昔相友,流风今尚存。

三珠方秀媚,双剑忽飞骞。

丹旐莲峰路,悲云落日翻。

形式: 五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