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中逢乞食老僧

赤棕榈笠眉毫垂,拄楖栗杖行迟迟。

时人祗施盂中饭,心似白莲那得知。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翻译

戴着红棕色斗笠,额上皱纹如毫毛低垂,
手握栗木拐杖,步履蹒跚慢慢行进。

注释

赤棕榈笠:红色棕榈叶制成的斗笠。
眉毫垂:额上的皱纹像细长的眉毛。
拄楖栗杖:拄着栗木制成的手杖。
行迟迟:行走得很慢。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名为《道中逢乞食老僧》。诗中通过对一个行走在路上、拄杖缓行的老僧乞讨食物的情景进行描绘,从而表达了诗人对这个老僧超然于世俗之外,心如止水的赞赏之情。

首句“赤棕榈笠眉毫垂”以鲜明的笔触勾勒出老僧头戴的一顶简陋草编斗笠,以及他那长而浓密的眉毛。斗笠在中国古代常用来遮阳挡雨,是行乞者常用的物品,而“眉毫垂”则形象地展现了老僧的年迈和修养。

接着,“拄楖栗杖行迟迟”进一步刻画出老僧手持拐杖,步履缓慢的形象。这里的“栗杖”通常是老人或行者所用,以辅助行动,而“行迟迟”则传递了一种不急不躁、心境自在的状态。

诗的后两句“时人祗施盂中饭,心似白莲那得知”表达了诗人对老僧超脱尘世,心如止水的赞美。这里的“盂中饭”象征着乞食者的清贫,而“心似白莲那得知”则用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形象来比喻老僧的心性纯净,不为世间纷扰所动。

整首诗通过对乞食老僧形象的刻画,传递了一种超脱物欲、心灵宁静的美好境界,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贾岛对于这种精神状态的向往和赞赏。

收录诗词(738)

贯休(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姜。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

  • 字:德隐
  • 籍贯: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
  • 生卒年:832~912

相关古诗词

道情偈三首(其一)

崆峒老人专一一,黄梅真叟却无无。

独坐松根石头上,四溟无限月轮孤。

形式: 偈颂 押[虞]韵

道情偈三首(其二)

非色非空非不空,空中真色不玲珑。

可怜卢大担柴者,拾得骊珠橐籥中。

形式: 偈颂 押[东]韵

道情偈三首(其三)

优钵罗花万劫春,频犁田地绝纤尘。

道吾道者相招好,不是香林采叶人。

形式: 偈颂 押[真]韵

题兰江言上人院二首(其一)

一生只著一麻衣,道业还欺习彦威。

手把新诗说山梦,石桥天柱雪霏霏。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