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转运李学士君锡示卷

李氏世能诗,落落为时豪。

汉陵唐太白,始竞二雅高。

益端正封贺,才各倾吴涛。

于今几代孙,手持切玉刀。

功利既及民,又将薄风骚。

示我照乘珠,光彩生褐袍。

曾非贫家有,怀归徒增劳。

神物必难秘,恐随风雨逃。

形式: 古风 押[豪]韵

翻译

李氏家族世代擅长诗歌,声名卓著如同当时的豪杰。
他们的才华如同汉陵中的李白和唐朝的太白,开始在诗歌领域追求高雅艺术。
他们更加注重品德修养,各自的才情堪比吴地的江涛。
如今他们的后代子孙,手中握着如切玉般的诗笔。
他们的功绩惠及百姓,又追求诗歌的深远影响。
他们展示给我一颗照亮的明珠,光芒照亮了他们的朴素衣袍。
这并非贫穷人家所有,怀乡之情只会徒增忧愁。
这样的神妙之物难以隐藏,恐怕会随着风雨消逝无踪。

注释

世能诗:世代擅长诗歌。
落落:声名卓著。
汉陵唐太白:指李白,以其诗才闻名。
二雅:指《诗经》中的《大雅》和《小雅》。
端正封贺:注重品德修养。
倾吴涛:比喻才情出众。
几代孙:后代子孙。
切玉刀:比喻诗笔犀利。
薄风骚:追求诗歌的影响。
照乘珠:比喻珍贵的诗才。
褐袍:朴素的衣袍。
贫家:贫穷人家。
怀归:怀念故乡。
神物:指珍贵的才能。
风雨逃:形容消失无踪。

鉴赏

梅尧臣的这首诗赞扬了李氏家族世代诗歌才华横溢,被誉为时代的豪杰。他将李氏家族与汉代的陵墓守护者和唐代的大诗人李白相提并论,强调他们对诗歌艺术的卓越贡献,尤其是对雅正诗歌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李氏后人中,有人如封贺、吴涛般才情出众,他们的子孙至今仍保持着诗歌的技艺,如同手持切玉刀般锐利。

诗中提到,李氏家族不仅在文学上有所建树,还关心民生,其作品具有现实意义,甚至可以媲美古代的风骚之作。李学士展示的诗卷犹如明珠,光芒四射,即使穿着朴素也能显现出华贵。然而,诗人也暗示这珍贵的才华并非寻常人家所有,李氏家族的回归之路充满艰辛,暗示着这些才华可能难以长久保密,可能会随着岁月流逝而流失。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对李氏家族诗歌成就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忧虑。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淮南遇梵才吉上人因悼谢南阳畴昔之游

久已厌宦旅,故兹归江南。

始时遽辞邑,不及事春蚕。

残腊犹在道,险阻固所谙。

扁舟次淮海,喜遇释子谈。

契阔十五年,尚谓卧岩庵。

偶见如夙期,淹留良亦甘。

叹逝独泫然,怀悲情岂堪。

班班云中鸟,共看投夕岚。

曷不念旧隐,山水唯素耽。

我从湖上去,微爵轻子男。

形式: 古风 押[覃]韵

深夏忽见柰树上犹存一颗实

累累后堂柰,落尽风雨枝。

行乐偶散步,倚杖聊纵窥。

林叶隐孤实,山鸟曾未知。

物亦以晦存,悟兹身世为。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清池

泠泠清水池,藻荇何参差。

美人留采掇,玉鲔自扬鬐。

波澜日已浅,龟鳖日复滋。

虾蟆纵跳梁,得以缘其涯。

竞此长科斗,凌乱满澄漪。

空有文字质,非无简策施。

仙鲤勿苦羡,宁将螷蛤卑。

徒剖腹中书,悠悠谁尔知。

聊保性命理,远潜江海湄。

泚泚曷足道,任彼蛙黾为。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盗儒

其衣乃儒服,其说乃墨夷。

天生物一本,今尔二本为。

尔忍不葬亲,委以饱狐狸。

吾心则孟子,不听尔矢辞。

形式: 古风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