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新定宋使君

禅坐吟行谁与同,杉松共在寂寥中。

碧云诗里终难到,白藕花经讲始终。

水叠山层擎草疏,砧清月苦立霜风。

十年勤苦今酬了,得句桐江识谢公。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翻译

独自禅坐或漫步,无人共享这份宁静,只有杉松陪伴。
即使在碧云诗的世界里,也无法触及这种深度,白藕花经的讲解也是如此。
流水层叠,山峦重叠,稀疏的草木映衬,砧声清冷,月光凄苦,在霜风中独立。
十年的辛勤努力如今有了回报,我在桐江边写下诗句,仿佛遇见了谢公般的高人。

注释

禅坐:静坐冥想。
吟行:边走边吟诗。
杉松:常绿乔木,象征坚韧。
寂寥:寂静孤独。
碧云诗:形容诗境如碧空般深远。
白藕花经:佛教经典,比喻深奥的学问。
讲始终:讲解始终如一。
水叠山层:层层叠叠的山水。
草疏:草木稀疏。
砧清月苦:清冷的砧声和凄苦的月色。
立霜风:在寒风中站立。
十年勤苦:长时间的刻苦努力。
今酬了:如今得到了回报。
桐江:浙江桐庐江,谢公指谢灵运,古代著名文人。

鉴赏

诗中描绘了一位隐逸之人的生活状态,他们独自在山林之间吟诵行走,伴随的是杉松之类的自然景物,这些都是寂寥冷清的象征。碧云和白藕花常用来形容高洁脱俗,但诗中说它们“终难到”,可能是表达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某种无奈或超然。

“水叠山层擎草疏,砧清月苦立霜风。”这两句通过水流连绵、山层叠嶂和草木稀疏,以及夜晚的清冷月色与寒风霜露,渲染出一种深远幽静且略带苍凉的情境。

“十年勤苦今酬了”表明诗人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和磨难,现在终于得到了回报或满足。最后一句“得句桐江识谢公”,则是说诗人在桐江得到了一首好诗,认识到了谢灵运(谢公)的风格或才华。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和个人的内心体验交织,表达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文学创作上的追求与成就。

收录诗词(738)

贯休(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姜。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

  • 字:德隐
  • 籍贯: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
  • 生卒年:832~912

相关古诗词

上缙云段使君

清畏人知人尽知,缙云三载得宣尼。

活民刀尺虽无象,出世文章岂有师。

朮气芝香粘瓮榼,云痕翠点满旌旗。

今朝暂到金台上,颇觉心如太古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与刘象正字

独居三岛上,花竹映柴关。

道广群仙惜,名成万事闲。

病多唯纵酒,静极不思山。

唯有逍遥子,时时自往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

乞食僧

擎钵貌清羸,天寒出寺迟。

朱门当大路,风雪立多时。

似月心常净,如麻事不知。

行人莫轻诮,古佛尽如斯。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士马后见赤松舒道士

满眼尽疮痍,相逢相对悲。

乱阶犹未已,一柱若为支。

堰茗蒸红枣,看花似好时。

不知今日后,吾道竟何之。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