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这两句诗出自唐代僧人慧能的作品,是他对佛教禅理的体悟。首句“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中的“菩提树”源自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成道的典故,喻指智慧和觉悟。“身为明镜台”则象征着清净无染的心灵,是观照世间万象的镜子。
第二句“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清净。这里的“明镜”继续上句的比喻,指代心灵;“本清净”说明心之本性原本是清洁无垢的;末尾“何处染尘埃”则是在探问,在这样一个本质纯净的心灵中,又如何会沾染上世间的污秽。
整体而言,这两句诗表达了对内在清净本性的肯定,以及对保持这种清净状态的一种追求。通过将心比作明镜,慧能强调了修行者应该不断自我观照、净化心灵,以达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
不详
愚人修福不修道,谓言修福而是道。
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
若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元在。
若解向心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
若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
学道之人能自观,即与悟人同一类。
大师令传此顿教,愿学之人同一体。
若欲当来觅本身,三毒恶缘心中洗。
努力修道莫悠悠,忽然虚度一世休。
若遇大乘顿教法,虔诚合掌至心求。
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
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
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
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
但信佛无言,莲华从口发。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诵经久不明,与义作雠家。
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
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