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猎

楚王云梦泽,汉帝长杨宫。

岂若因农暇,阅武出轘嵩。

三驱陈锐卒,七萃列材雄。

寒野霜氛白,平原烧火红。

雕戈夏服箭,羽骑绿沈弓。

怖兽潜幽壑,惊禽散翠空。

长烟晦落景,灌木振严风。

所为除民瘼,非是悦林丛。

形式: 排律 押[东]韵

翻译

楚王昔日云梦泽狩猎之地,汉帝往时长杨宫比武之处。
何不趁农闲之时,阅兵演练出行至轘辕、嵩山之畔。
三面包围部署精锐士卒,七队排列展示勇武英才。
寒野上霜气蒙蒙一片白,平原中猎火烧得通红。
战士手持雕饰的戈与夏朝式的箭,骑手背着羽毛装饰的绿沉弓。
野兽惊惧躲进幽深的山谷,飞鸟受惊散入青翠的天空。
长长的烟尘遮蔽了落日的余晖,茂密的灌木丛中传来凛冽的风声。
这一切作为都是为了解除百姓疾苦,而非仅仅为了享受山林间的乐趣。

注释

楚王:指古代楚国的君主,这里泛指帝王。
云梦泽:古代长江流域的大湖群,这里代指狩猎场。
汉帝:指汉朝的皇帝,同样泛指帝王。
长杨宫:汉代宫殿名,位于今陕西省,曾为皇家狩猎场所。
因:趁着。
农暇:农闲时间。
阅武:检阅军队,演练武艺。
轘嵩:轘辕和嵩山,均为地名,代指演练地点。
三驱:古代狩猎时的一种阵法,三面合围,留一面让动物逃逸,体现仁德。
陈:陈列,部署。
锐卒:精锐的士兵。
七萃:指多种多样的精英部队。
材雄:勇猛的战士。
寒野:寒冷的原野。
霜氛:霜气,指寒冷的雾气。
平原:广阔的平地。
烧火红:猎火映照得一片火红。
雕戈:雕刻有花纹的戈,一种古代兵器。
夏服箭:夏朝式样的箭矢,此处泛指装备精良。
羽骑:装备华丽的骑兵。
绿沈弓:绿色的硬木制成的弓,形容弓的精美。
怖兽:受惊的野兽。
幽壑:幽深的山谷。
惊禽:受惊的飞鸟。
翠空:青翠的天空。
长烟:长长的烟尘。
晦:遮蔽。
落景:落日的余晖。
灌木:矮小而丛生的树木。
振:传来。
严风:凛冽的风。
所为:所做的这些事情。
除民瘼:解除民众的疾苦。
非是:并不是。
悦林丛:取乐于山林之间。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宏伟的狩猎活动,通过对自然景观和狩猎情景的生动描写,展现了作者李世民的雄才与壮志。

"楚王云梦泽,汉帝长杨宫。岂若因农暇,阅武出轘嵩。" 开篇即以历史上的楚王和汉帝为例,暗示狩猎不仅是军事训练,也是一种展现君主威严的场合。"农暇"指的是农忙之余,表现了统治者在农业社会中对民生关怀与武力展示之间的平衡。

"三驱陈锐卒,七萃列材雄。" 描述狩猎时军队的排列和士兵的英勇,这里"三驱"可能指的是分三批次进行狩猎活动,而"七萃"则强调了士兵的壮观与阵容的严整。

"寒野霜氛白,平原烧火红。雕戈夏服箭,羽骑绿沈弓。" 这几句生动描绘了狩猎时的自然环境和军队装备,通过对比鲜明的色彩——白色的霜氛与红色的火光,以及装饰华美的箭矢和沉重的弓箭,展现了场面的壮丽。

"怖兽潜幽壑,惊禽散翠空。长烟晦落景,灌木振严风。" 这部分诗句则描写了狩猎对自然界动物的影响,以及狩猎过程中自然环境的变化,表达了一种动态和生机。

最后两句"所为除民瘼,非是悦林丛。" 表明了狩猎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君主的个人享受,更重要的是为了军事训练,以增强国力,保护民众,消除社会上的疾患。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狩猎场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军事、统治智慧和自然美景的深刻理解。

收录诗词(108)

李世民(隋末唐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号贞观。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唐太宗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唐太宗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后世明君之典范。庙号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

  • 生卒年:599年-649年

相关古诗词

初春登楼即目观作述怀

凭轩俯兰阁,眺瞩散灵襟。

绮峰含翠雾,照日蕊红林。

镂丹霞锦岫,残素雪斑岑。

拂浪堤垂柳,娇花鸟续吟。

连甍岂一拱,众干如千寻。

明非独材力,终藉栋梁深。

弥怀矜乐志,更惧戒盈心。

愧制劳居逸,方规十产金。

形式: 排律 押[侵]韵

初夏

一朝春夏改,隔夜鸟花迁。

阴阳深浅叶,晓夕重轻烟。

哢莺犹响殿,横丝正网天。

佩高兰影接,绶细草纹连。

碧鳞惊棹侧,玄燕舞檐前。

何必汾阳处,始复有山泉。

形式: 排律 押[先]韵

还陕述怀

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星旂纷电举,日羽肃天行。

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

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

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

形式: 排律 押[庚]韵

采芙蓉

结伴戏方塘,携手上雕航。

船移分细浪,风散动浮香。

游莺无定曲,惊凫有乱行。

莲稀钏声断,水广棹歌长。

栖乌还密树,泛流归建章。

形式: 排律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