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中措(其二)

暮山环翠绕层栏。时节岁将残。

远雁不传家信,空能嘹唳云间。

客程无尽,归心易感,谁与忘年。

早晚临流凝望,饥帆催卸风竿。

形式: 词牌: 朝中措

翻译

暮色中的山峦环绕着层层栏杆,季节即将逝去。
远方的大雁没有带来家书,只能在云端孤独地鸣叫。
旅途无止境,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却无人共享这份情感。
早晚我都会面对流水凝望,只因饥饿的船帆催促卸下风帆。

注释

暮山:傍晚时分的山峦。
环翠:环绕着绿色的翠色。
层栏:多层的栏杆或台阶。
时节:季节。
岁将残:快要结束的一年。
远雁:远处的大雁。
家信:家中的书信。
嘹唳:高亢的鸣叫。
客程:旅途。
归心:思乡之心。
忘年:忘记年龄的交情,指深厚的友情。
临流:面对流水。
凝望:专注地看。
饥帆:饥饿的船帆(形容船因缺乏食物而急于航行)。
风竿:风帆。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旅人在岁末时的独特情感和景象。开篇“暮山环翠绕层栏”一句,通过对晚霞满山、绿意盎然的描述,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哀愁的情境。此处“层栏”可能指的是山势起伏或是山间的小道,增添了画面之美。

接着,“时节岁将残”表达了诗人对年关即将到来的感慨。古代中国人对于岁末总有许多情感寄托,包括对过去一年的回顾和未来一年生活的期待。

“远雁不传家信,空能嘹唳云间。”这两句则转换了视角,通过大雁不再带来家书的意象,表达了一种孤独与隔绝。雁在古代常被赋予传递信息、联络亲情的意义,而这里却是“不传家信”,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思念之深。同时,“嘹唳云间”则描绘了大雁的鸣叫声,飘渺而远,增强了诗意中的孤独感。

“客程无尽,归心易感,谁与忘年。”这里诗人表达了对旅途生活的无奈,以及对于归家的渴望。旅途中的日子如同漫长的路,无始无终,而内心对于归乡的渴望却是如此容易被触动,尤其是在岁末之际。最后一问“谁与忘年”,则是一种自我安慰和对未来生活的期待。

末尾两句,“早晚临流凝望,饥帆催卸风竿。”诗人在河岸上久久地凝视着水面,或许是在寻找内心的宁静。同时“饥帆”暗示了时间的紧迫和生活的艰辛,而“催卸风竿”则描绘了一种对旅途结束、希望早日归家的迫切心情。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它不仅是对岁末景象的描摹,更是一次内心世界的探索和情感宣泄。在这个过程中,诗人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艺术造诣,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动人的山水画卷。

收录诗词(837)

李之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汉族。哲宗元祐初为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祐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参劾他曾为苏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职。徽宗崇宁初提举河东常平。后因得罪权贵蔡京,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后遇赦复官,晚年卜居当涂。著有《姑溪词》一卷、《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和《姑溪题跋》二卷

  • 字:端叔
  • 籍贯:沧州无棣(庆云县)
  • 生卒年:1038~1117

相关古诗词

谢池春慢

残寒销尽,疏雨过,清明后。

花径敛余红,风沼萦新皱。

乳燕穿庭户,飞絮沾襟袖。

正佳时,仍晚昼,著人滋味,真个浓如酒。

频移带眼,空只恁、厌厌瘦。

不见又思量,见了还依旧。

为问频相见,何似长相守。天不老,人未偶。

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

形式: 词牌: 谢池春慢

满庭芳(其二)有碾龙团为供求诗者,作长短句报之

花陌千条,珠帘十里,梦中还是扬州。

月斜河汉,曾记醉歌楼。

谁赋红绫小砑,因飞絮、天与风流。

春常在,仙源路隔,空自泛渔舟。新秋。

初雨过,龙团细碾,雪乳浮瓯。

问殷勤何处,特地相留。

应念长门赋罢,消渴甚、无物堪酬。

情无尽,金扉玉榜,何日许重游。

形式: 词牌: 满庭芳 押[尤]韵

满庭芳(其一)八月十六夜,景修咏东坡旧词,因韵成此

一到江南,三逢此夜,举头羞见婵娟。

黯然怀抱,特地遣谁宽。

分外清光泼眼,迷滉漾、无计拘拦。

天如洗,星河尽掩,全胜异时看。

佳人,还忆否,年时此际,相见方难。

谩红绫偷寄,孤被添寒。

何事佳期再睹,翻怅望、重叠关山。

归来呵,休教独自,肠断对团圆。

形式: 词牌: 满庭芳

蓦山溪.少孙咏鲁直长沙旧词,因次韵

青楼薄倖,已分终难偶。

寻遍绮罗间,悄无个、眼中翘秀。

江南春晓,花发乱莺飞,情渐透。休辞瘦。

果有人相候。醉乡路稳,常是身偏后。

谁谓正欢时,把相思、番成红豆。

千言万语,毕竟总成虚,章台柳。青青否。

魂梦空搔首。

形式: 词牌: 蓦山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