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一首

普庵见一个虾蟆,度日常吞鳖鼻蛇。

独立卓然真可畏,身和云月粲星花。

太公一见便收钓,谢三得意号玄沙。

几多独兽无藏隐,不断声孤问水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翻译

普庵禅师看见一只虾蟆,每天吞食着鳖鼻蛇作为食物。
它独自站立,威严无比,如同云月星辰中的璀璨花朵。
姜太公一见到它就收起鱼竿,对谢三赞许有加,称它为玄沙。
众多独居的野兽中,它无所遁形,孤独地在水边发出响亮的声音询问。

注释

虾蟆:一种两栖动物。
度日:每日。
鳖鼻蛇:可能指某种小型水生生物。
独立:单独站立。
卓然:超群出众的样子。
可畏:令人敬畏。
身和云月:形容其身形与天空景象融为一体。
星花:像星星一样闪烁的光芒。
太公:姜子牙的尊称。
收钓:停止钓鱼,表示赞赏。
谢三:虚构的人物。
玄沙:可能是一种尊称或称号。
独兽:孤独的野兽。
藏隐:隐藏。
声孤:声音孤独。
水涯:水边。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只奇特的虾蟆形象,它每日吞噬着鳖鼻蛇,显得威猛不凡。虾蟆独自站立,如同云月星辰般璀璨,令人敬畏。诗人以姜太公见到奇异生物即能识其价值的典故,暗示此虾蟆可能具有非凡的能力或象征意义。"谢三得意号玄沙"可能是指虾蟆被命名为玄沙,表现出它的特殊地位。最后两句,诗人感慨众多独行之兽无所遁形,而虾蟆的孤独叫声却在水边回荡,引人深思。整首诗通过虾蟆的形象,寓言了世间万物各有其独特之处,同时也传达出一种超然独立的人生态度。

收录诗词(1078)

释印肃(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一一五~一一六九),俗姓余。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发,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

  • 号:普庵
  • 籍贯:袁州宜春(今属江西)

相关古诗词

偈颂五首(其四)答彭资深

体得寰中物,忘机自葆光。

老庄言不及,佛祖句难藏。

槁木非成道,灰心岂离忙。

资深无欠少,本有不须忘。

形式: 偈颂 押[阳]韵

与夏国舅

白日上升非偶尔,刹那成佛亦如然。

个中迥超声色外,恩光满目意连天。

好明廓彻非思量,一受皇书遍普贤。

江西风月光无尽,帝里真如万法圆。

当处饮吞无不足,护持秘密不休年。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偈颂十四首(其十二)

迷指不见月,两处大誵讹。

来叩普庵老,真心岂奈何。

除非君自肯,阳春白雪歌。

毛端如来识,言说用闲多。

情忘并想尽,不断这摩诃。

形式: 偈颂 押[歌]韵

偈颂三十首(其六)

普礼三身四智佛,一念阿僧祇劫中。

身心一如遍法界,法身不灭寿无穷。

一月六旬权准则,一年四会表参同。

妄念不生无损益,五千连贯赠寰中。

所得未尝图别用,共成进纳续宗风。

初法难传忧不信,黄梅五百独卢公。

如今个个堪分付,报国资家理不穷。

莫道祖师西土出,刹那自肯即心通。

形式: 偈颂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