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左叔宝昆仲松竹书院

南窗晃朗宜春夏,松竹与君为大雅。

雨杂吾伊声洒洒,劝君读书无苟且。

北窗窈窕宜秋冬,松竹与君为大忠。

风杂吾伊声沨沨,戒君读书无雷同。

竹生受虚松受实,根器性天道之质。

他人见疏君见密,一薰旧染百俱失。

风雨不移君读书,由松之实悟竹虚。

回首书皆糟粕馀,一真超然万物初。

松竹于学机相触,学成终不负松竹。

拔地摩天立于独,逃独归群成更熟。

形式: 古风

翻译

南窗明亮适合春夏,松竹与你共享高雅。
雨声伴我读书声,劝你读书不可马虎。
北窗幽深适合秋冬,松竹与你共守忠诚。
风声与我读书声交织,告诫你读书不可随波逐流。
竹子生长空心松树实,根性体现自然法则。
他人疏忽你洞察,熏陶已久,一切偏差尽失。
风雨无阻你读书,从松实中领悟竹的虚心。
回头看,满是废弃的知识,唯有真知超越万物起始。
松竹与学习相互启发,学成后不会辜负它们。
独立挺立如松竹,融入群体则更为成熟。

注释

南窗:明亮的南窗。
大雅:高尚的雅致。
洒洒:连续不断的声音。
苟且:敷衍了事。
窈窕:幽深。
大忠:极大的忠诚。
沨沨:形容风声。
雷同:随大流。
受虚:空心。
实:充实。
一薰:一次熏陶。
旧染:旧有的影响。
风雨不移:风雨无阻。
悟:领悟。
糟粕:废弃的知识。
超然:超越。
机相触:相互触动。
负:辜负。
拔地:直入云霄。
逃独:逃离孤独。
更熟:更加成熟。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曾丰所作的《寄题左叔宝昆仲松竹书院》,通过对南窗和北窗的描绘,寄寓了对读书人品格修养的期许。诗人以松竹为象征,强调春夏秋冬四季中,无论是风雨声中的“洒洒”还是秋冬风声中的“沨沨”,都在提醒读书人不可轻率(无苟且)或随波逐流(无雷同),要坚守自我,深入理解书中的道理。

竹子象征虚心接受,松树则代表扎实的根基,诗人借此教导读者,读书应如松竹般既有深厚底蕴,又保持谦逊。风雨中的坚持读书,能使人从松竹的特质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认识到书籍并非全部,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最后,诗人指出,通过学习,人会像松竹一样挺立独行,但最终融入群体,达到更高的成熟境界。

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富有哲理,体现了诗人对学问与人格完善的双重追求。

收录诗词(896)

曾丰(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寄题仰止亭

庐陵江浒路穷处,舟子不容仙子渡。

岂意一篙落手来,而资双足凌波去。

睥睨大海如江然,杯渡佛轻篙渡仙。

休负知津惟我是,且从登岸看谁先。

杯渡之杯人所怪,大块中含几沙界。

或云芥纳须弥山,细视芥焉杯则大。

彼细莫细于一芥,一芥要之犹有内。

彼大莫大于两块,两块要之犹有外。

内外相形费融会,未忘所仰亭勿坏。

吾细无内莫能碎,吾大无外莫能载。

细大相融亡挂碍,何仰之有亭可废。

形式: 古风

寄题全国辅竹溪清寓

亭前轧轧日百舆,桥上剥剥日万屦。

莫非失脚声利然,谁复回头情性故。

子云一区二者间,讲玄之外何所关。

江山有我目迎送,鱼鸟无他心往还。

玻璃横眠苍玉立,开关不信尘敢入。

太无在上吞以胸,群有来前挫于笔。

笔端胸次患不清,一过于清天所憎。

推归玉笋头边立,送去金鳌背上行。

形式: 古风

寄题刘永年桂堂

四时之气秋气清,月之掬之水中精。

四时之月秋月明,桂之掬之木中英。

沆瀣蒸开黄烂熳,分似群仙清鼻观。

君家谁会术之幻,乘夜入月移此粲。

微风透帘日透窗,老叶弄缥花弄缃。

翁在中央季在旁,读万卷书字字香。

颤阏四开香入髓,薰融人欲发天理。

鲤伋点参贤父子,传芳后叶殊未已。

一枝五枝聊自诡,郤家窦家勿相侈,刘家正恐不免耳。

形式: 古风

寄题刘汉英双清亭

浑沦一段轻清气,天收不尽归于地。

凝者为山融者溪,揽之可使凡骨蜕。

主人著亭溪山间,心与溪山相往还。

市朝有欲叩以事,鱼鸟不容入其关。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