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仰止亭

庐陵江浒路穷处,舟子不容仙子渡。

岂意一篙落手来,而资双足凌波去。

睥睨大海如江然,杯渡佛轻篙渡仙。

休负知津惟我是,且从登岸看谁先。

杯渡之杯人所怪,大块中含几沙界。

或云芥纳须弥山,细视芥焉杯则大。

彼细莫细于一芥,一芥要之犹有内。

彼大莫大于两块,两块要之犹有外。

内外相形费融会,未忘所仰亭勿坏。

吾细无内莫能碎,吾大无外莫能载。

细大相融亡挂碍,何仰之有亭可废。

形式: 古风

翻译

在庐陵江边的偏僻角落,船夫不允许仙女过河。
没想到轻轻一篙撑起,我却能徒步踏波而去。
看待大海如同江水,杯中的佛法也能渡过仙子。
不要辜负了指引渡口的只有我,暂且跟随我上岸看看谁先到。
杯渡之杯让人惊奇,巨大的世界中藏着多少沙粒般的微小。
有人说芥子能包容须弥山,但仔细看,芥子比杯子还要大。
再小不过芥子,但它仍有内部世界。
再大不过天地,但天地之外还有更广阔的空间。
大小相对,难以融合,但不忘记仰望的精神,亭子不应被破坏。
我虽微小无内,无法破碎,我虽广大无外,无法承载。
大小相融,无阻碍,哪里还需要亭子,它自然不会废弃。

注释

舟子:船夫。
仙子:仙女。
篙:竹篙。
凌波:踏波而行。
睥睨:傲视。
佛:佛法。
知津:指引渡口。
是:这。
大块:大地。
芥纳须弥:芥子纳须弥。
细视:仔细看。
内:内部。
外:外部。
亭勿坏:亭子不应被破坏。
碎:破碎。
载:承载。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曾丰的《寄题仰止亭》,通过对庐陵江畔的描绘,寓言般地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首句“庐陵江浒路穷处,舟子不容仙子渡”,以仙女过江的传说起笔,暗示人生的困境和难以逾越的障碍。接下来,“岂意一篙落手来,而资双足凌波去”描述了意外的转折,象征着突破困境的力量。

诗人进一步通过“睥睨大海如江然,杯渡佛轻篙渡仙”表达出看待事物的广阔胸怀,即使面对看似无法逾越的大海(即生活困境),也能以小舟(自我)破浪前行。他强调“休负知津惟我是”,即不要辜负自己对生活的洞察力,同时“且从登岸看谁先”,鼓励人们积极行动,探索未知。

诗中“杯渡之杯人所怪,大块中含几沙界”运用比喻,揭示了宇宙的广大与微观世界的微妙,暗示人生的复杂性和无穷可能。诗人以“内外相形费融会,未忘所仰亭勿坏”表达对内外观照的理解,认为只有在不断融合和理解中,才能消除困惑,保持内心的平衡。

最后,“吾细无内莫能碎,吾大无外莫能载”强调个人内在的坚定和外在的包容,以及如何在细大之间找到平衡,从而达到“细大相融亡挂碍,何仰之有亭可废”的境地,即无须仰望外物,内心自足,亭台(象征精神寄托)无需存在。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景寓言,富有哲理,体现了曾丰深沉的人生智慧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收录诗词(896)

曾丰(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寄题全国辅竹溪清寓

亭前轧轧日百舆,桥上剥剥日万屦。

莫非失脚声利然,谁复回头情性故。

子云一区二者间,讲玄之外何所关。

江山有我目迎送,鱼鸟无他心往还。

玻璃横眠苍玉立,开关不信尘敢入。

太无在上吞以胸,群有来前挫于笔。

笔端胸次患不清,一过于清天所憎。

推归玉笋头边立,送去金鳌背上行。

形式: 古风

寄题刘永年桂堂

四时之气秋气清,月之掬之水中精。

四时之月秋月明,桂之掬之木中英。

沆瀣蒸开黄烂熳,分似群仙清鼻观。

君家谁会术之幻,乘夜入月移此粲。

微风透帘日透窗,老叶弄缥花弄缃。

翁在中央季在旁,读万卷书字字香。

颤阏四开香入髓,薰融人欲发天理。

鲤伋点参贤父子,传芳后叶殊未已。

一枝五枝聊自诡,郤家窦家勿相侈,刘家正恐不免耳。

形式: 古风

寄题刘汉英双清亭

浑沦一段轻清气,天收不尽归于地。

凝者为山融者溪,揽之可使凡骨蜕。

主人著亭溪山间,心与溪山相往还。

市朝有欲叩以事,鱼鸟不容入其关。

形式: 古风

寄题刘渊甫可斋

君子无莫也无适,圣人毋固也毋必。

行藏视彼时所宜,去就惟吾义之适。

吾道难莫难于权,其惟孔子为能然。

胸中还未有孔子,宁堕于偏勿求全。

愿为孔子可斋志,四可犹须省三未。

孟子何当周文王,鲁男善学柳下惠。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