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昌平四诗(其三)刘谏议

李唐祚中微,刑臣执其柄。

贤良褒然来,一策骇群听。

事机戒不密,昌言毋乃病。

吾职非近臣,陈义固当正。

为时吐忠愤,誓不顾躯命。

同游虽厚颜,得失非所竞。

滔滔徇曲学,胡不愧元圣。

□□辟祠宗,名教系邦政。

居庸峭摩天,过者竦深敬。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吴师道对刘谏议在昌平的四首诗中的第三首的鉴赏。诗中描绘了李唐王朝权力转移的背景下,贤良之士的直言进谏,以及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深刻反思。

“李唐祚中微,刑臣执其柄。” 开篇即点明了李唐王朝权力逐渐衰落,而掌握实权的是那些刑罚大臣。这反映了当时政治环境的复杂与动荡。

“贤良褒然来,一策骇群听。” 接着赞扬了贤良之士的出现,他们提出的策略令人震惊,显示出他们的智慧和勇气。

“事机戒不密,昌言毋乃病。” 提醒人们在处理国家大事时要谨慎,直言可能会带来风险,但同时也强调了直言的重要性。

“吾职非近臣,陈义固当正。” 诗人表明自己虽然不是亲近的大臣,但阐述正义的立场是应当的。

“为时吐忠愤,誓不顾躯命。” 表达了诗人愿意为时代吐露忠心和愤怒,甚至不惜牺牲生命。

“同游虽厚颜,得失非所竞。” 指出即使与他人同行时可能显得羞愧,但对于得失的追求不应成为竞争的目标。

“滔滔徇曲学,胡不愧元圣。” 对于那些遵循弯曲学说的人提出了质疑,为什么他们不感到羞愧,暗示应遵循更崇高的道德标准。

“□□辟祠宗,名教系邦政。” 强调了宗庙祭祀与名教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

“居庸峭摩天,过者竦深敬。” 最后以居庸关山势险峻,过往之人对其深感敬畏,象征着对高尚品德的敬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历史背景下的政治风云,赞美了直言进谏的勇气,同时也对当时的政治风气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体现了诗人对理想政治的追求和对道德伦理的重视。

收录诗词(133)

吴师道(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年,卒年惠宗至正四年,年六十二岁。聪敏善记诵,诗文清丽。19岁诵宋儒真德秀遗书,乃致力理学研究,竭力排斥其他学说。元至治元年(1321)登进士第。授高邮县丞,主持兴筑漕渠以通运。因为官清正,被荐任国子助教,延祐间,为国子博士,六馆诸生皆以为得师。后再迁奉议大夫。以礼部郎中致仕,终于家。生平以道学自任,晚年益精于学,剖析精严

  • 字:正传
  • 籍贯:婺州兰溪县城隆礼坊
  • 生卒年:1283—1344

相关古诗词

留昌平四诗(其四)朱怀圭碑

昌平官道傍,卧碑何壮伟。

有唐营府督,怀圭姓朱氏。

卢龙昔强藩,巨孽所根柢。

尔胤泚与滔,逆气粤有始。

眈眈元相国,肆笔方述纪。

宁知两月后,口袜不贷尔。

千载托斯人,遗臭同一轨。

荒坟莽芜迹,石兽相攫倚。

双螭已插地,文字未残毁。

徒令行路者,唶唶嗟僭侈。

圣贤树功德,金石无溢美。

末世乃济奸,事定有公是。

奈何极穹崇,来者纷未已。

留此惩不忠,并以愧谄子。

形式: 古风

分韵赋石鼓送达兼善出守绍兴

石刻三代遗,独数岐阳蒐。

剥落卧榛菅,奇宝谁见收。

金源亦好事,驼载来蓟丘。

岂知桥门镇,天为兴邦留。

我老幸摩娑,考古思西周。

使君精篆法,声华振皇州。

足追史籀制,惜值车攻休。

騑騑五马来,东向会稽游。

会稽岂无碑,颂述徒誇浮。

愿言宣仁化,嗣续垂千秋。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十台怀古(其一)姑苏台

百花洲上姑苏台,吴王宴时花正开。

半空画烛西子醉,三更铁甲东门来。

吴波渺渺吴山簇,不见娇嚬倚阑曲。

丹枫落月怨啼乌,碧草东风惊走鹿。

阖闾丘墓相连处,应恨夫差迷不悟。

断指千年血未乾,游魂夜哭台前路。

形式: 古风

十台怀古(其二)章华台

灵王倾国崇台宇,按剑章华睨中土。

弁裳伏地走诸侯,钟鼓凌空震三楚。

骋骄不畏伍子谋,落成乞与吴兵游。

孤舟竟走江上路,块土独枕山中愁。

十年伯气终萧索,回首华容归不得。

饥魂漂泊啼秋烟,细腰却舞新王前。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