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其二)

高寒户牖,虚白尊罍,千山尽入孤光。

玉影如空,天葩暗落清香。

平生此兴不浅,记当年、独据胡床。

怎知道,是岁华换却,处处堪伤。

已是南楼曲断,纵疏花淡月,也只凄凉。

冷雨斜风,何况独掩西窗。

天涯故人总老,谩相思、永夜相望。

断梦远,趁秋声、一片渡江。

形式: 词牌: 声声慢

翻译

高高的寒屋,明亮的窗户,清冷的酒杯,万座山峰的光影孤独地映照。
玉色的月影仿佛天空,暗中飘落着淡淡的花香。
一生中对这种景象情有独钟,记得那时独自倚着胡床。
谁能想到,岁月更迭,处处都让人感伤。
南楼的乐曲已断,即使稀疏的花和微弱的月光,也只带来凄凉。
面对冷雨斜风,更别提独自掩上西窗。
远方的老朋友都已老去,徒然地在长夜里思念彼此。
梦境破碎遥远,趁着秋夜的涛声,我想要过江。

注释

户牖:门窗。
虚白:空旷明亮。
尊罍:酒杯。
胡床:古代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
岁华:岁月。
南楼:南方的楼阁。
疏花淡月:稀疏的花朵和微弱的月光。
西窗:西方的窗户。
天涯:形容遥远的地方。
永夜:漫漫长夜。
断梦:破碎的梦境。
秋声:秋天的风声或落叶声。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词人王沂孙的《声声慢·其二》。全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词人独处时对往昔岁月和故人的深深怀念之情。

“高寒户牖,虚白尊罍,千山尽入孤光。”开篇即以冷清幽深的室内景象为背景,设定了一种隔绝与寂寞的情境。虚掩的窗棂、洁净的酒具,以及远处山峦融入了月色之中,都渲染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孤独气息。

“玉影如空,天葩暗落清香。”接着,词人描绘了一幅月光下的幽静画面。玉般的月亮在虚无缥缈间投下清辉,而花香则在夜色中悄然散发,这里不仅是对景物的描写,更是对心境的隐喻。

“平生此兴不浅,记当年、独据胡床。”词人由此引出了自己往日独处时的情怀,这种情感并非浅尝辄止,而是一种深沉的体验。胡床,是一种在战乱中常见的简易卧具,它象征着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

“怎知道,岁华换却,处处堪伤。”时间流转,岁月更迭,每每触景生情,都不免感慨。这里,“堪伤”一词,表达了词人对逝去时光和失落事物的深切怀念。

“已是南楼曲断,纵疏花淡月,也只凄凉。”接下来,词人又转向了南楼,这里曲终人散,一切欢乐都成过往。即使是疏疏的花朵在淡淡的月光下,都只能引起凄清之感。

“冷雨斜风,何况独掩西窗。”环境的阴冷和心境的孤寂交织在一起,词人独自关上西窗,更增添了几分凄楚。

“天涯故人总老,谩相思、永夜相望。”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曾经的知己都已年华老去,而词人的相思之情却如同永夜一般,无尽无休。

“断梦远,趁秋声、一片渡江。”诗篇最后,以“断梦”二字,表达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割舍和放弃。而“趁秋声、一片渡江”,则是词人在秋风中踏上一叶扁舟,跨越河流,象征着心灵的解脱与超脱。

总体来看,这首《声声慢》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和内心情感的深刻抒发,展现了词人独处时的孤寂与怀旧,以及面对岁月流转时的情感波动。

收录诗词(69)

王沂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中仙、。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年辈大约与张炎相仿,入元后曾任庆元路学正。有《花外集》,又名《碧山乐府》

  • 字:圣与
  • 号:碧山
  • 籍贯:玉笥山

相关古诗词

声声慢.催雪

风声从臾,云意商量,连朝滕六迟疑。

茸帽貂裘,兔园准拟吟诗。

红炉旋添兽炭,办金船、羔酒熔脂。

问剪水,恁工夫犹未,还待何时。

休被梅花争白,好夸奇斗巧,早遍琼枝。

彩索金铃,佳人等塑狮儿。

怕寒绣帏慵起,梦梨云、说与春知。

莫误了,约王猷、船过剡溪。

形式: 词牌: 声声慢

声声慢(其三)

迎门高髻,倚扇清吭,娉婷未数西州。

浅拂朱铅,春风二月梢头。

相逢靓妆俊语,有旧家、京洛风流。

断肠句,试重拈彩笔,与赋闲愁。

犹记凌波欲去,问明珰罗袜,却为谁留。

枉梦相思,几回南浦行舟。

莫辞玉樽起舞,怕重来、燕子空楼。

谩惆怅,抱琵琶、闲过此秋。

形式: 词牌: 声声慢

声声慢(其一)

啼螀门静,落叶阶深,秋声又入吾庐。

一枕新凉,西窗晚雨疏疏。

旧香旧色换却,但满川、残柳荒蒲。

茂陵远,任岁华苒苒,老尽相如。

昨夜西风初起,想莼边呼棹,橘后思书。

短景凄然,残歌空叩铜壶。

当时送行共约,雁归时、人赋归欤。

雁归也,问人归、如雁也无。

形式: 词牌: 声声慢

应天长

疏帘蝶粉,幽径燕泥,花间小雨初足。

又是禁城寒食,轻舟泛晴渌。寻芳地,来去熟。

尚彷佛、大堤南北。望杨柳、一片阴阴,摇曳新绿。

重访艳歌人,听取春声,犹是杜郎曲。

荡漾去年春色,深深杏花屋。东风曾共宿。

记小刻、近窗新竹。旧游远,沈醉归来,满院银烛。

形式: 词牌: 应天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