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岩山绝顶望太湖

灵岩山正当胥口,落日西南望太湖。

双岛如螺浮欲吐,片帆和鸟去俱无。

閒论往事何能说,不见高人试一呼。

慎勿近前波浪恐,大都奇绝在模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文徵明站在灵岩山顶,眺望太湖的壮丽景象。首句“灵岩山正当胥口”,点明了地点,灵岩山位于苏州城西,与胥口相对,为观景佳处。接着“落日西南望太湖”,夕阳西下,诗人向西南方向远眺太湖,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氛围。

“双岛如螺浮欲吐,片帆和鸟去俱无”两句,运用比喻和对比手法,将太湖中的岛屿比作即将露出水面的螺壳,生动形象;同时,片片帆影与飞翔的鸟儿形成动态对比,展现了太湖的辽阔与生机。这两句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閒论往事何能说,不见高人试一呼”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感慨,以及对高人隐逸生活的向往。在这样的美景面前,往事似乎变得不再重要,诗人渴望遇见一位高人,共话人生哲理。

最后,“慎勿近前波浪恐,大都奇绝在模糊”提醒人们,面对大自然的壮美时,应保持敬畏之心,不要过于接近,以免受到波浪的惊扰。这里的“模糊”并非指不清,而是指在远观中,那些细节虽不清晰,却更显其神秘与壮丽,强调了欣赏自然之美时,应保持一定的距离感和审美体验的独特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语言流畅,意境深远,是明代文徵明山水诗中的佳作。

收录诗词(820)

文徵明(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名壁(或作璧)。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 字:徵明
  • 籍贯:因先世衡山
  • 生卒年: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

相关古诗词

读于肃悯旌功录有感(其一)

南迁议起共仓皇,一疏支倾万弩强。

既以安危系天下,曾无羽翼悟君王。

莫嫌久假非真有,祗觉中兴未耿光。

浅薄晚生何敢异,百年公论自难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读于肃悯旌功录有感(其二)

老臣自处危疑地,天下遑遑尚握兵。

千载计功真足掩,一时起事岂无名。

未论时宰能生杀,须信天王自圣明。

地下有知应不恨,万人争看墓门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因读旌功录有感徐武功事

固锁高垣事可吁,更凭何罪易皇储。

诸公方有同谋惧,识者能无意外虞。

机会如斯何可失,功名之际本难居。

冤哉一掬江湖血,信史他年未必书。

形式: 七言律诗

冬夜读书

故书不厌百回读,病后惟应此味长。

千古精神如对越,一灯风雨正相忘。

卷中求道深知谬,意外图名抑又荒。

束发心情谁会得,中宵抚几自茫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