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拙

铁柔不为剑,木曲不为辕。

今我亦如此,愚蒙不及门。

甘心谢名利,灭迹归丘园。

坐卧茅茨中,但对琴与尊。

身去缰锁累,耳辞朝市喧。

逍遥无所为,时窥五千言。

无忧乐性场,寡欲清心源。

始知不才者,可以探道根。

形式: 古风 押[元]韵

翻译

坚硬的铁不会被铸造成剑,弯曲的木头不能做成车辕。
如今我也如此,愚昧无知未能达到学问之门。
心甘情愿地告别名利,隐居田园归于寂静。
坐在茅草屋中,只对着琴和酒樽。
身体摆脱束缚,耳朵远离城市的喧嚣。
悠闲自在无拘无束,时常研读《道德经》五千字。
在无虑的环境中修养天性,减少欲望净化心灵的源泉。
这才明白无才之人,也能探寻道的本源。

注释

铁柔:坚硬的铁。
剑:兵器。
木曲:弯曲的木头。
辕:车前牵引的部分。
我亦如此:我也同样如此情况。
愚蒙不及门:愚昧无知,达不到学问的境界。
谢名利:放弃名利。
丘园:田园,代指隐居之地。
茅茨:茅草屋。
琴与尊:琴,古代弦乐器;尊,古代酒器,这里代表闲适的生活。
缰锁累:束缚,比喻世俗的牵绊。
朝市喧:朝廷和市场的喧嚣,代指尘世生活。
逍遥无所为:自由自在,无所事事。
五千言:指《道德经》,由五千多字组成。
无忧乐性场:没有忧虑,以自然为乐的境界。
寡欲清心源:减少欲望,使内心清澈纯净。
不才者:没有特殊才能的人。
探道根:探究道的本质。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名为《养拙》。诗中通过对比和反思表达了诗人对于个人修养与物欲、世俗功利之间关系的深刻认识。

"铁柔不为剑,木曲不为辕"这两句以比喻的手法说明了一种事物如果没有被充分利用或发展其特质,便如同废弃。接着诗人自我反省,感到自己的愚蒙远未达到理想的境界。

"甘心谢名利,灭迹归丘园"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功利的淡泊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坐卧茅茨中,但对琴与尊"则描绘了一种清贫而自在、享受简朴生活的情景。

"身去缰锁累,耳辞朝市喧"进一步强调了诗人摆脱世俗纷扰和物欲羁绊的决心。"逍遥无所为,时窥五千言"显示出诗人追求精神自由与内在知识的探索。

"无忧乐性场,寡欲清心源"表达了通过减少欲望以达到内心宁静和快乐的哲学。最后一句"始知不才者,可以探道根"则意味着即便是平凡之人,也能够通过修养去探寻生命和宇宙的根本。

整首诗充满了对个人精神生活的追求,反映出诗人对于内在修为与外界功利之间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2943)

白居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字:乐天
  • 号:香山居士
  • 生卒年:772年-846年

相关古诗词

南龙兴寺残雪

南龙兴寺春晴后,缓步徐吟绕四廊。

老趁风花应不称,闲寻松雪正相当。

吏人引从多乘舆,宾客逢迎少下堂。

不拟人间更求事,些些疏懒亦何妨。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南池早春有怀

朝游北桥上,晚憩南塘畔。

西日雪全销,东风冰尽泮。

筛筛鱼尾掉,瞥瞥鹅毛换。

泥煖草芽生,沙虚泉脉散。

晴芳冒苔岛,宿润侵蒲岸。

洛下日初长,江南春欲半。

时光共抛掷,人事堪嗟叹。

倚棹忽寻思,去年池上伴。

形式: 古风 押[翰]韵

南亭对酒送春

含桃实已落,红薇花尚熏。

冉冉三月尽,晚莺城上闻。

独持一杯酒,南亭送残春。

半酣忽长歌,歌中何所云。

云我五十馀,未是苦老人。

刺史二千石,亦不为贱贫。

天下三品官,多老于我身。

同年登第者,零落无一分。

亲故半为鬼,僮仆多见孙。

念此聊自解,逢酒且欢欣。

形式: 古风

南宾郡斋即事寄杨万州

山上巴子城,山下巴江水。

中有穷独人,强名为刺史。

时时窃自哂,刺史岂如是。

仓粟喂家人,黄缣裹妻子。

莓苔翳冠带,雾雨霾楼雉。

衙鼓暮复朝,郡斋卧还起。

回头望南浦,亦在烟波里。

而我复何嗟,夫君犹滞此。

形式: 古风 押[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