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豸诗.蟆子三首(其三)

有口深堪异,趋时讵可量。

谁令通鼻息,何故辨馨香。

沈水来沧海,崇兰泛露光。

那能枉焚爇,尔众我微茫。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这口井深得令人惊奇,顺应时势岂能轻易估量。
是什么让它通了气息,又为何要分辨香气芬芳。
沉香从深海中来,高雅的兰花沐浴着露珠闪光。
怎能让我白白燃烧,你们众多而我如此渺小。

注释

有口:指物体上有开口。
深:深度大,此指难以理解或测量。
堪异:值得惊讶。
趋时:顺应时势,跟上潮流。
讵可量:岂能估量,难以预测。
谁令:什么使得。
通鼻息:比喻能够感知或传递信息。
何故:为什么。
辨馨香:区分香气,比喻辨别好坏、是非。
沈水:即沉香,一种名贵木材,能沉于水,此处喻高洁。
沧海:广阔的海洋,比喻深远之处。
崇兰:高雅的兰花,常用来象征君子。
泛露光:被露水滋润,光彩照人。
那能:怎能,哪里能够。
枉:徒然,白白地。
焚爇:焚烧,此处引申为牺牲自己。
尔众我微茫:你们数量多而我显得微不足道。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元稹的作品,名为《蟆子三首(其三)》。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慨和哲理。

"有口深堪异,趋时讵可量。谁令通鼻息,何故辩馨香。" 这两句中,“有口”指的是花朵,有着芬芳的气味但不自言,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界中事物内在美好而不张扬的赞赏。同时,这也隐含了诗人对于世俗之事的感慨,觉得许多事情都是无法用常理来衡量和解释的。

"沈水来沧海,崇兰泛露光。"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象:沉稳的水流汇聚成大海,而高大的兰花在露珠中闪耀着光芒。这既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反映了诗人心中的豁然与宁静。

"那能枉焚爇,尔众我微茫。" 最后两句则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淡泊明志的情怀。诗人认为在广阔无垠的自然界和人生的长河中,个人的烦恼与忧愁是多么渺小和短暂。

整首诗通过对比自然界的永恒与人类世界的短暂,以及自然之美与世俗之喧闹,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存在以及个人在宇宙中的微小感悟。

收录诗词(887)

元稹(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 字:微之

相关古诗词

虫豸诗.蜘蛛三首(其三)

稚子怜圆网,佳人祝喜丝。

那知缘暗隙,忽被齧柔肌。

毒腠攻犹易,焚心疗恐迟。

看看长祅绪,和扁欲涟洏。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虫豸诗.虻三首(其三)

辛螫终非久,炎凉本递兴。

秋风自天落,夏蘖与霜澄。

一镜开潭面,千锋露石棱。

气平虫豸死,云路好攀登。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蒸]韵

西斋小松二首(其一)

松树短于我,清风亦已多。

况乃枝上雪,动摇微月波。

幽姿得閒地,讵感岁蹉跎。

但恐厦终构,藉君当奈何。

形式: 古风 押[歌]韵

西斋小松二首(其二)

簇簇枝新黄,纤纤攒素指。

柔苙渐依条,短莎还半委。

清风日夜高,凌云意何已。

千岁盘老龙,修鳞自兹始。

形式: 古风 押[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