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东阳所作的《次太子太傅余公登镇朔楼韵三首(其三)》。诗中描绘了诗人重游北方,登上高耸的城楼,俯瞰苍茫大地,心中涌起的复杂情感。
首句“北来风物感重游”,点明诗人再次来到北方,面对熟悉的景物,心中不禁感慨万千。接着,“又上孤城百尺楼”一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登高远眺的情景,同时也暗示了城楼的孤独与高峻。
“白骨川原遗旧恨,荒田禾黍动新愁。”这两句诗通过描写荒凉的田野和杂草丛生的景象,表达了对历史沧桑和人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过去痛苦记忆的怀念。白骨象征着战争的残酷,旧恨则指代着历史上的恩怨情仇;而荒田禾黍则预示着新的忧愁,暗示着未来的不确定性。
“华夷地仰威名重,台省官兼位望优。”这两句诗赞美了北方边疆的威严与荣耀,以及朝廷官员的显赫地位与崇高声望。华夷地仰,意味着边疆之地对中央政府的尊重与依赖;台省官,指的是朝廷中的高级官员,位望优则表明他们的权力与影响力。
最后,“从此黄河南下路,不教胡马饮长流。”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统一与和平的渴望,希望黄河以南的道路不再被胡人的骑兵侵扰,寓意着对国家安宁与边疆安全的期盼。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历史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历史责任感和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热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