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黄鲁直烧香二首.再和二首(其四)

丹青已是前世,竹石时窥一斑。

五字当还靖节,数行谁似高闲。

形式: 六言诗 押[删]韵

翻译

过去的艺术作品如同前世的记忆,
偶尔在竹石间瞥见一丝痕迹。

注释

丹青:绘画或艺术作品。
已是:已经。
前世:过去的时代或生命。
竹石:竹子和石头,常用来象征坚韧与清高。
时窥:偶尔窥见。
一斑:一点迹象。
五字:五个字的诗篇。
当还:应当归还给。
靖节:陶渊明的别号,以其隐逸生活著名。
数行:几行诗。
谁似:谁能比得上。
高闲:指高雅而闲适的生活。

鉴赏

这两句诗是苏轼在《和黄鲁直烧香二首》中的作品,表现了诗人对前尘往事的追忆与感慨,以及他对于自然之美的独特领悟。

“丹青已是前世”一句,以丹青比喻历史的长河,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沉淀。诗人似乎在说,他眼前的景色已经历经了千年,蕴含了无数的故事与情感。

“竹石时窥一斑”则是对自然之美的一种描绘。在这里,“竹石”象征着静谧和坚毅,而“时窥一斑”则意味着诗人在偶尔间隙中捕捉到自然界的细微之美。这不仅展现了苏轼对自然的深刻观察,也体现了他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接下来的两句:“五字当还靖节,数行谁似高闲。”则是诗人在赞叹前人的诗才。其中“五字”、“数行”分别指的是不同形式的诗歌,“靖节”和“高闲”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文学家,这里用来形容他们的文学成就。在这两句中,苏轼通过对比表达了自己对于写作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总体而言,这四句话展示了苏轼在自然美景中的感悟,以及他对于文学传统的尊重与自我定位。诗人以淡定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历史与现实交织、个人情怀与文学理想交融的画面。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送杨孟容

我家峨眉阴,与子同一邦。

相望六十里,共饮玻璃江。

江山不违人,遍满千家窗。

但苦窗中人,寸心不自降。

子归治小国,洪钟噎微撞。

我留侍玉座,弱步攲丰扛。

后生多高才,名与黄童双。

不肯入州府,故人馀老庞。

殷勤与问讯,爱惜霜眉庞。

何以待我归,寒醅发春缸。

形式: 古风 押[江]韵

见子由与孔常父唱和诗,辄次其韵。余昔在馆中,同舍出入,辄相聚饮酒赋诗。近岁不复讲,故终篇及之,庶几诸公稍复其旧,亦太平盛事也

君先鲁东家,门户照千古。

文章固应尔,须鬣馀似处。

虽非蒙倛状,尚肖历国苦。

诵书口澜翻,布谷杂杜宇。

十年困奔走,栉沐饱风雨。

吾道其非邪,野处岂兕虎。

灞陵闲老将,柏直口尚乳。

自君兄弟还,鼎立知有补。

蓬山耆旧散,故事谁删去。

来迎冯翊传,出饯会稽组。

吾犹及前辈,诗酒盛册府。

愿君倡此风,扬觯斯杜举。

形式: 古风

黄鲁直以诗馈双井茶,次韵为谢

江夏无双种奇茗,汝阴六一誇新书。

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雪汤生玑珠。

列仙之儒瘠不腴,只有病渴同相如。

明年我欲东南去,画舫何妨宿太湖。

形式: 古风

赵令晏崔白大图幅径三丈

扶桑大茧如瓮盎,天女织绡云汉上。

往来不遣凤衔梭,谁能鼓臂投三丈。

人间刀尺不敢裁,丹青付与濠梁崔。

风蒲半折寒雁起,竹间的皪横江梅。

画堂粉壁翻云幕,十里江天无处著。

好卧元龙百尺楼,笑看江水拍天流。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