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河

汴都峨峨在平地,宋恃其德为金汤。

先帝始初有深意,不使子孙生怠荒。

万艘北来食京师,汴水遂作东南吭。

甲兵百万以为命,千里天下之腑肠。

人心爱惜此流水,不啻布帛与稻粱。

汉唐关中数百年,木牛可以腐太仓。

舟楫利今百于古,奈何益见府库疮。

天心正欲医造化,人间岂无针石良。

窟穴但去钱谷蠹,此水何必求桑羊。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翻译

汴都雄伟建于平原,宋朝凭借仁德如坚固的城池。
开国之初皇帝深谋远虑,不让后代滋生懒惰和荒废。
无数船只从北方运粮来供给京城,汴水自此成为东南交通要道。
百万兵马视为国家命脉,千里江山的血脉中枢。
人们珍视这条流水,如同对待衣食的布帛和稻米。
汉唐时期关中的富饶持续了几百年,连木牛也能填满太仓。
如今船只比古代更为便利,为何仓库的亏空却更显严重。
上天似乎想要治愈世界的弊病,人间难道没有良医良药。
只需去除侵蚀财富的蛀虫,这水何需再像桑羊般被过度索取。

注释

汴都:北宋都城东京(开封)。
金汤:坚固的防御工事。
怠荒:懒惰和荒废。
万艘:众多船只。
东南吭:东南的重要通道。
腑肠:比喻要害或中心。
不啻:不止,如同。
木牛:传说中的运输工具,此处指粮食充足。
舟楫:船只。
窟穴:比喻蛀虫或贪污者。
桑羊:古代对征收赋税的比喻,源自《诗经》中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汴河(今开封附近黄河的一段)的重要地位,以及历史上的汴都(北宋东京)凭借其坚固防御(金汤)和丰富的粮食供应(万艘北来食京师)维持国力。诗人黄庶以汉唐时期的长安(关中)为例,强调了汴河对于物资运输和国家财富的重要性,指出古代木牛(运输工具)甚至足以填满粮仓。

然而,诗人也揭示了汴河在宋代的现实状况,虽然船只运输比以往更为便利(舟楫利今百于古),但国家仓库的问题依然存在(奈何益见府库疮)。他呼吁应从根本上解决财政问题,而非单纯依赖汴河(窟穴但去钱谷蠹),暗示改革和明智的理财政策才是关键,而不是过度依赖某一种资源(此水何必求桑羊,桑羊比喻搜刮民财)。

整首诗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对汴河及其所代表的国家治理的深刻反思,具有一定的历史警示意义。

收录诗词(168)

黄庶(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黄湜子。仁宗庆历二年进士。历佐一府三州,皆为从事。后摄知康州。工诗。有《伐檀集》

  • 字:亚父
  • 籍贯:宋洪州分宁

相关古诗词

灵井

何年清泉眼,几斛涵苍苔。

瓮盎日夜至,长满莫可涯。

天旱不知竭,众流起黄埃。

淘绠乾未定,能使沴气开。

庙祠失根柢,故老奠酒杯。

蚕民咒枣栗,千斤意徘徊。

儿童惯冷暖,预知春秋来。

临之鉴须眉,方鉴无煤炱。

窟穴若喉吭,我疑吐云雷。

何当鞭蜃螭,与国驱旱灾。

形式: 古风

灸赘疣

赘疣在予手,累久至三四。

初视君外物,于意不能置。

居闲或灸灼,已没出复继。

赘出与赘没,曾莫生死异。

天地赘一气,万物赘天地。

赘复赘于人,小大而已矣。

人之于为赘,作为有大盩。

至理本无事,破真以为伪。

善恶乱大性,赏罚乱大治。

宫徵乱大声,青黄乱大贲。

寸尺乱大刑,酸咸乱大味。

大朴如疮疽,空虚无完理。

天地不尔仇,尔独赘之计。

耻指不若人,孟子其有谓。

志小略其大,殆非达者意。

弃火复投艾,两忘吾赘赘。

形式: 古风

依韵和酬雷太简见贻之什

生长诗与书,不信世道难。

出处愧古人,章句得一官。

舌强不肯柔,开口谁欣欢。

十年走尘土,蹭蹬苦地寒。

纡朱非良贵,宁较厚与单。

古心自突兀,胸中郁万端。

昔常玩于水,今乃知其澜。

身世心已灰,人事鼻可酸。

病卧得君诗,喜试昏膜看。

意远辞淡泊,稠重欲相宽。

以言药我病,吴鲈佐秦餐。

大句牵勉酬,韵高语难安。

形式: 古风 押[寒]韵

和子仪巡捕蝗

天子辍霖雨,兹来泽东民。

威声先公至,暴攘客四邻。

下车坐无事,惩劝裨秋春。

物价以日减,囷仓饱新陈。

俗愚其何知,蝗来遏公仁。

所至不为灾,群飞乱烟云。

公虑种吾土,且为沴气根。

计丁立捕法,官行劳其勤。

老幼千里眉,朝蹙夕已伸。

我知公之德,由此碑齐人。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