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张将军征西

长安少年唯好武,金殿承恩争破虏。

沙场烽火隔天山,铁骑征西几岁还。

战处黑云霾翰海,愁中明月度阳关。

玉笛声悲离酌晚,金方路极行人远。

计日霜戈尽敌归,回首戎城空落晖。

始笑子卿心计失,徒看海上节旄稀。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将军征战在外的英勇形象,充满了豪迈的情怀和对战争的深刻体验。开篇“长安少年唯好武”展现了当时社会崇尚武力的风气,同时也映射出诗中人物的性格和志向。紧接着,“金殿承恩争破虏”则表明这位将军因其武勇而受皇帝恩宠,屡建战功。

“沙场烽火隔天山,铁骑征西几岁还”两句生动地描绘了边疆战争的艰苦和漫长,以及将士们远离家园、征战不息的历史沉痛。这里,“天山”可能指的是古人心目中的边塞之远,也象征着通往异域的道路。

“战处黑云霾翰海,愁中明月度阳关”则是将军在沙场上对战争的深刻感受与内心的忧虑交织在一起。这里,“黑云霾翰海”形象强烈,表达了战争带来的阴霾和混沌,而“愁中明月度阳关”则透露出诗人对将军征战生活的理解和同情。

“玉笛声悲离酌晚,金方路极行人远”两句通过玉笛的哀音和金方之路的遥远,传达出将士们离别时的情感波折,以及他们旅途中的孤独与寂寞。

“计日霜戈尽敌归,回首戎城空落晖”表明战争即将结束,敌人被消灭殆尽,而将军在回顾战事时,不禁对曾经的战场和现在的戎城感到无限感慨。这里,“霜戈”形象鲜明,代表了时间的流逝和战争的终结。

最后两句“始笑子卿心计失,徒看海上节旄稀”则是诗人对这位将军未来的祝愿和对其命运的感慨。这里,“子卿”指代张将军,而“心计失”可能暗示着战争结束后,英雄将军面临新的挑战和选择。末尾,“徒看海上节旄稀”则是诗人对这位将军未来命运的迷惘和悲观。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情的抒写,展现了唐代边塞战争的壮丽画卷,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英雄将士命运的深切关怀。

收录诗词(435)

钱起(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唐代诗人。早年数次赴试落第,唐天宝十年(751年)进士,大书法家怀素和尚之叔。初为秘书省校书郎、蓝田县尉,后任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等。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称“钱考功”。代宗大历中为翰林学士。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也是其中杰出者,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冠”。又与郎士元齐名,称“钱郎”,当时称为“前有沈宋,后有钱郎。”

  • 字:仲文
  • 籍贯:吴兴(今浙江湖州市)
  • 生卒年:722?—780年

相关古诗词

送李大夫赴广州

一贤间气生,麟趾凤凰羽。

何意人之望,未为王者辅。

出镇忽推才,盛哉文且武。

南越寄维城,雄雄拥甲兵。

鼓门通幕府,天井入军营。

厥俗多豪侈,古来难致礼。

唯君饮冰心,可酌贪泉水。

忠臣感圣君,徇义不邀勋。

龙镜逃山魅,霜风破嶂雪。

征途凡几转,魏阙如在眼。

向郡海潮迎,指乡关树远。

按节化瓯闽,下车佳政新。

应令尉陀俗,还作上皇人。

支离交俊哲,弱冠至华发。

昔许霄汉期,今嗟鹏鴳别。

图南不可御,惆怅守薄暮。

形式: 古风

送李四擢第归觐省

当年贵得意,文字各争名。

齐唱阳春曲,唯君金玉声。

悬黎宝中出,高价世难掩。

鸿羽不低飞,龙津徒自险。

直矜鹦鹉赋,不贵芳桂枝。

少俊蔡邕许,长鸣唐举知。

梁城下熊轼,朱戟何炜耀。

才子欲归宁,棠花已含笑。

高门知庆大,子孝觉亲荣。

独揽还珠美,宁唯问绢情。

离筵不尽醉,掺袂一何早。

马蹄西别轻,树色东看好。

行尘忽不见,惆怅青门道。

形式: 古风

送李协律还东京

芳草忽无色,王孙复入关。

长河侵驿道,匹马傍云山。

愁见离居久,萤飞秋月闲。

形式: 古风 押[删]韵

送杨著作归东海

杨柳出关色,东行千里期。

酒酣暂轻别,路远始相思。

欲识离心尽,斜阳到海时。

形式: 古风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