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归中丞使新罗

远国通王化,儒林得使臣。

六君成典册,万里奉丝纶。

云水连孤棹,恩私在一身。

悠悠龙节去,渺渺蜃楼新。

望里行还暮,波中岁又春。

昏明看日御,灵怪问舟人。

城邑分华夏,衣裳拟缙绅。

他时礼命毕,归路勿迷津。

形式: 排律 押[真]韵

翻译

遥远国度接受王道教化,文人学士得以出使为官。
六位官员成就了典章书籍,他们万里迢迢捧着圣旨前往。
孤舟行进在云水之间,个人蒙受皇恩浩荡。
长长的使者节杖已渐行渐远,新的蜃楼幻景又在眼前浮现。
遥望远方,行程漫长直到黄昏,又见波光里的新春岁月。
日出日落,皇帝每日亲临朝堂,奇异之事询问舟夫以求解答。
划分城乡,华夷分明,服饰仿效士大夫的礼仪。
将来使命完成,归途之中切勿迷失方向。

注释

远国:远方的国家。
王化:王道教化。
儒林:儒士群体。
使臣:使者。
六君:六位官员。
典册:典章书籍。
奉:捧着。
丝纶:圣旨。
孤棹:孤舟。
恩私:皇恩。
龙节:使者节杖。
蜃楼:海市蜃楼。
行还暮:行程至黄昏。
岁又春:新春。
日御:皇帝亲临朝堂。
舟人:舟夫。
城邑:城市。
华夏:华夷。
衣裳:服饰。
缙绅:士大夫。
礼命:使命。
迷津:迷失方向。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使臣前往新罗(今韩国)的场景,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感情,展现了古人对于远行和外交活动的认识与感受。

"远国通王化,儒林得使臣。" 这两句开篇介绍主题,指的是远方国家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以及诗人作为使节的角色。"六君成典册,万里奉丝纶。" 表示了对外交往的郑重和隆重,其间所承载的历史责任与文化使命。

"云水连孤棹,恩私在一身。" 这两句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感慨,以及对于使命与个人的情感纠葛。远行中的孤独与寂寞,被赋予的情感深度让读者感受到古代外交官员的复杂心理。

"悠悠龙节去,渺渺蜃楼新。" 描述了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辽阔,"望里行还暮,波中岁又春。" 则是诗人对归途的期待与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昏明看日御,灵怪问舟人。" 这两句展示了古人对于自然界和超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在旅途中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与疑问。

最后,“城邑分华夏,衣裳拟缙绅。” 描述了中原文化圈内部的区别与联系,而“他时礼命毕,归路勿迷津。” 则是诗人对完成使命后回归故土的渴望,以及对于未来的期待。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远行生活的细腻描写和深刻思考,展示了唐代文人的国际视野、文化自信以及个人情感的丰富层次。

收录诗词(168)

耿湋(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 (约公元七六三年前后在世),唐代诗人。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约公元七六三年前后在世,大历十才子之一。登宝应元年进士第,官右拾遗。工诗,与钱起、卢纶、司空曙诸人齐名。湋诗不深琢削,而风格自胜。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 字:洪源
  • 籍贯:河东(今属山西)

相关古诗词

送姚校书因归河中

十年相见少,一岁又还乡。

去住人惆怅,东西路渺茫。

古陂无茂草,高树有残阳。

委弃秋来稻,彫疏采后桑。

月轮生舜庙,河水出关墙。

明日过闾里,光辉芸阁郎。

形式: 排律 押[阳]韵

寄司空曙李端联句

长安一分首,万里隔烟波。

海上青山暮,天涯白发多。

寻僧因看竹,访道或求鹅。

云树无猿鸟,阴崖足薜萝。

醉中留越客,兴里眄庭柯。

黄叶身仍逐,丹霄背未摩。

别愁连旦暮,归梦绕关河。

高柳寒蝉对,空阶夜雨和。

年华空荏苒,名宦转蹉跎。

南陌东城路,春来几度过。

形式: 排律 押[歌]韵

得替后书怀上第五相公

谁语恓惶客,偏承顾盼私。

应逾骨肉分,敢忘死生期。

山县唯荒垒,云屯尽老师。

庖人宁自代,食檗谬相推。

黄绶名空罢,青春鬓又衰。

还来扫门处,犹未报恩时。

独立花飞满,无言月下迟。

不知丞相意,更欲遣何之。

形式: 排律 押[支]韵

晚春青门林亭燕集

都门连骑出,东野柳如丝。

秦苑看山处,王孙逐草时。

欢游难再得,衰老是前期。

林静莺啼远,春深日过迟。

落花今夕思,秉烛古人诗。

对酒当为乐,双杯未可辞。

形式: 排律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