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旃檀像赋

稽首古旃檀,曾共释迦语。

旃檀释迦面目本来同,真身幻身何事相尔汝。

如人对镜照形像,拱兮揖兮若宾主。

须臾人去镜亦空,尔影我形两无睹。

木人漂流宇宙间,神通妙用归何许。

万人从渠索释迦,求福有时与福遇。

佛如明月行太空,向曙俄然不知处。

痴人竞向波间觅,波间本非月所住。

真邪幻邪两忘言,如来无来亦无去。

君不见佛书九译来中原,妙处乃以无言传。

莫道旃檀有口不解说,非说之说三十二相全。

形式: 古风

翻译

向古老的旃檀致敬,曾与释迦牟尼交谈过。
旃檀和释迦牟尼本质上相同,真身和幻化又为何互相称呼呢。
如同人在镜中照见自己的形象,恭敬地问候,仿佛主人和宾客。
片刻人离去镜子也空无,你的影子我的形体都消失不见。
木偶在宇宙中漂泊,它的神通妙用又何处施展。
万人向它寻求释迦的教诲,有时能得到福报。
佛如明亮的月亮在太空中行走,天亮时突然不知去向。
愚人却在波涛间寻找,要知道月亮并不住在波涛中。
真与幻都无需言说,如来既不来也不去。
你没看到佛经历经九次翻译来到中原,精妙之处在于无声的教诲。
别以为旃檀有嘴不能解说,其实非言语的表达包含了佛的三十二种相貌。

注释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
旃檀:一种香木,象征佛教。
幻身:佛教中指佛陀的化身。
如人对镜:比喻观察自己或他人。
木人:象征无生命的事物。
神通妙用:佛教中的神秘力量。
九译:多次翻译,指佛经的传播。
三十二相:佛教中描述佛陀形象的特征。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家铉翁的《为旃檀像赋》,通过对旃檀像的描绘,表达了对佛教中真幻交融、佛法无言之妙的理解。首句“稽首古旃檀”以虔诚的态度致敬佛像,接着通过“释迦面目本来同”暗示佛性平等无二。诗人以镜子比喻佛像与观者的关系,如同宾主相对,短暂的相见后皆为空无。形象地说明了佛法的虚幻和无常。

诗人进一步指出,即使万人寻求释迦牟尼,真正的佛法并非外在可得,而是内心的领悟。佛如明月,虽明亮照耀,但其行踪难寻,暗示佛法的神秘和不可捉摸。最后,诗人强调佛理的微妙之处在于“无言”,旃檀像虽有形,却无法言语传达全部佛法,真正的佛法在于“非说之说”,即超越语言的直观体验。

整首诗寓言丰富,借物抒怀,体现了禅宗崇尚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思想,以及对佛法深邃内涵的深刻理解。

收录诗词(109)

家铉翁(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为景山题

先天而生者道之初,后天而存者道之寿。

人能知道为可贵,斯能与道同其久。

粤从羲黄迄孔孟,大原千古垂不朽。

书以道事万化源,易以明理群经首。

诗三百所蔽思无邪,礼三千主敬内自守。

我性其性天其天,念兹在兹谨所授。

纷华过眼空中云,绮丽堕前苗之莠。

德人澄心制万变,仁寿天爵我固有。

福惟自求命自作,欲净理明鉴无垢。

勿贰以二参以三,环堵中间维道囿。

存之又存悟本元,心与道一逢原在左右。

惟兹皇览揆度辰,临阳浸长泰道亨。

为君大书汤盘九字铭,愿君进德日新又新与岁而俱新。

形式: 古风

元和修复马政图

君不见明皇开元初,前驱万骑云烟铺。

中年不戒履霜渐,乃以牧权付之营州轧荦奴。

驱我天闲入鼠穴,八坊奇产空无馀。

元和天子奋威断,收拾旧物还中区。

向来汧渭孳生处,犹有牧人自营牧与刍。

争持私牵应诏书,愿备法驾王前驱。

诗翁感叹成八解,何人画工画为图。

此图似是八之一,元和旧事犹可识。

形式: 古风

六月菊以夏中破萼至秋晚枝条虽苍劲而花色灼然鲜明贯暑寒而不改菊中之贞士也余以比之商山四皓为之赋

九月菊偏与秋霜宜,六月不受炎暑欺。

秋霜似同君子操,岁寒相遇长相好。

暑不与贞士谋,杨燥怒煌如相仇。

要之二菊所遭有难易,夏居其难秋若居其易。

君不见当年秦焰焦中州,儒坛处处同荒丘。

独馀商山老人在,高卧林泉节不改。

平生不识咸阳门,晚随币聘来汉京。

欲兴诗书谈王道,再使风俗还归治古淳。

我评此花似此老,傲暑凌寒无不可。

种之阶庭今几年,我自识花花识我。

粤从夏五开敷到残秋,更与黄花为辈俦。

嗟哉黄花非辈俦,老行难逐少年游。

此菊当为菊中第一流。

形式: 古风

孔同知孔圣之裔垂念逆旅用意勤甚诗以谢之

岩岩鲁山高,可望不可即。

袖有一瓣香,无路瞻圣域。

朅来高河阳,乃在天壤北。

离群久索居,心茅殆欲塞。

人言圣哲孙,来凭贰车式。

洙源分派清,龟蒙见孤崱。

愿效陈亢问,少祛樊须惑。

莫为徐群先,未遂仪封识。

良朋忽踵门,厚意传矜恻。

分我纤纩温,贲我素丝緎。

寒谷回春温,古道见颜色。

洪惟夫子墙,如天有辰极。

六经恢衣被,万化视法则。

嗟我早端诚,求道未有得。

暮年遭时屯,愿跻愈自力。

圣壁多旧藏,闻孙世秉德。

稽首求一言,书绅永为式。

形式: 古风 押[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