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安之久雨

秋霖逢甲子,禾耳恐须生。

流俗幸无验,高田犹有成。

润唯藜莠得,烂与蕙兰并。

早晚浮云豁,逍遥赋晚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秋雨在甲子日降临,稻谷生长恐怕要加速。
幸好流俗中人无需验证,高处的田地还能有所收成。
滋润的只是杂草和劣质作物,烂漫的景象与蕙兰同在。
期待早晚云散天晴,那时我将悠然自在地享受晚霞。

注释

秋霖:秋天的连绵阴雨。
甲子:干支纪年法中的六十甲子之一,这里指具体某一天。
禾耳:稻谷,古代称‘禾’,‘耳’通‘尔’,指稻谷生长。
流俗:社会上一般的习俗或看法。
藜莠: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莠:狗尾草,泛指杂草。
早晚:早晨和傍晚。
逍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晚晴:傍晚时分的晴朗天气。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秋季的连绵细雨给农业带来的滋润与收获。诗人通过对比,表现了对于丰收的期待和喜悦。开篇“秋霖逢甲子”直截了当地指出时节和天气,“禾耳恐须生”则透露出农作物因雨水而期待生长的迫切心情。

接着“流俗幸无验,高田犹有成”表明普通百姓虽未感受到严重的灾害,但高地的农田依然能够获得收成。这里流露出的不仅是对自然力的尊重,更有一种平和与满足的情绪。

“润唯藜莠得,烂与蕙兰并”一句,则通过藜草、莠菜等植物的滋润,以及蕙兰花朵的盛开,形象地描绘了雨水带来的生命力和生机。这两种植物的选择,不仅因为它们在湿润环境中生长良好,也暗含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

最后,“早晚浮云豁,逍遥赋晚晴”则是诗人在雨过天青之后,心情舒畅地描绘出一幅宁静的画面。这里“浮云”、“逍遥”两词,更增添了一种超脱俗世、自在飞扬的意境。

整首诗通过对秋雨及后影响的细腻描述,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界的细心观察和深厚情感,同时也反映出农业社会对于天气变化的依赖与关注。

收录诗词(1260)

司马光(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 字:君实
  • 号:迂叟
  • 籍贯: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
  • 生卒年:1019年11月17日-1086年

相关古诗词

和尧夫见寄(其二)

仁政如慈父,蒲人得所依。

教条前后接,风迹古今稀。

试郡才书最,还朝必奋飞。

西台旧班列,犹望绣衣归。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和尧夫见寄(其一)

志趣苦难合,伥伥何所依。

逢君始相照,知我信为稀。

忽报除书下,徒瞻征盖飞。

相思千里远,洛浦又春归。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和尧夫首尾吟

尧夫非是爱吟诗,安乐窝中无所为。

古道白头无外用,今时青眼几人知。

嵩山洛水长相见,秋月春风不失期。

筋力虽衰才思壮,递年比较未尝亏。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和次道大庆殿上元迎驾

凤律年华到尚新,九重气象已成春。

晓云低拂羽林仗,宿雨先清紫陌尘。

玉殿鸣鞘传警跸,彤庭委佩集簪绅。

阙前无复鱼龙戏,自有驩谣亿万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