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秋霖逢甲子,禾耳恐须生。
流俗幸无验,高田犹有成。
润唯藜莠得,烂与蕙兰并。
早晚浮云豁,逍遥赋晚晴。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秋季的连绵细雨给农业带来的滋润与收获。诗人通过对比,表现了对于丰收的期待和喜悦。开篇“秋霖逢甲子”直截了当地指出时节和天气,“禾耳恐须生”则透露出农作物因雨水而期待生长的迫切心情。
接着“流俗幸无验,高田犹有成”表明普通百姓虽未感受到严重的灾害,但高地的农田依然能够获得收成。这里流露出的不仅是对自然力的尊重,更有一种平和与满足的情绪。
“润唯藜莠得,烂与蕙兰并”一句,则通过藜草、莠菜等植物的滋润,以及蕙兰花朵的盛开,形象地描绘了雨水带来的生命力和生机。这两种植物的选择,不仅因为它们在湿润环境中生长良好,也暗含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
最后,“早晚浮云豁,逍遥赋晚晴”则是诗人在雨过天青之后,心情舒畅地描绘出一幅宁静的画面。这里“浮云”、“逍遥”两词,更增添了一种超脱俗世、自在飞扬的意境。
整首诗通过对秋雨及后影响的细腻描述,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界的细心观察和深厚情感,同时也反映出农业社会对于天气变化的依赖与关注。
不详
《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仁政如慈父,蒲人得所依。
教条前后接,风迹古今稀。
试郡才书最,还朝必奋飞。
西台旧班列,犹望绣衣归。
志趣苦难合,伥伥何所依。
逢君始相照,知我信为稀。
忽报除书下,徒瞻征盖飞。
相思千里远,洛浦又春归。
尧夫非是爱吟诗,安乐窝中无所为。
古道白头无外用,今时青眼几人知。
嵩山洛水长相见,秋月春风不失期。
筋力虽衰才思壮,递年比较未尝亏。
凤律年华到尚新,九重气象已成春。
晓云低拂羽林仗,宿雨先清紫陌尘。
玉殿鸣鞘传警跸,彤庭委佩集簪绅。
阙前无复鱼龙戏,自有驩谣亿万人。